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七个“洪泽湖”被调往苏北 特大干旱年份我省基本无旱灾

    本文字数:887

本报讯 (通讯员 许芬 记者 赵叶舟)2019年,我省降雨普遍偏少、上游来水偏枯,出现了罕见的春夏秋冬四季连旱。我省加强水源调配和用水管控,通过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往苏北地区跨流域调引长江水206亿立方米,调水量创新高,相当于向苏北地区搬运了7个“洪泽湖”,基本保证了全省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大运河航运等用水需求,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不受影响、确保有旱情不能形成旱灾”的抗旱目标;据统计,全年抗旱减免灾效益达36.32亿元。

去年,我省平均降雨量796毫米,位列历史倒数第8位,比常年偏少21%。尤其在本应是多雨季节的5月1日至7月22日,我省淮河流域平均降雨量仅173毫米,排历史同期倒数第一(历史同期最小为1978年的192毫米),达到60年一遇气象干旱;9月中旬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9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再次发生气象干旱。在我省发生严重气象干旱的同期,长江、淮河、沂沭泗上中游来水也严重不足。其中5月份以来,淮河干流蚌埠闸来水量仅25.07亿立方米,仅为常年同期的13%;沂沭泗地区除8月份台风“利奇马”带来的暴雨洪水外,其余时间段基本无来水;长江大通来水流量自9月份起就低于常年同期,目前仅1.1万立方米每秒左右,较常年同期偏少30%。受本地降雨少、上游来水少以及农业用水等消耗,在大规模抽引长江水补给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河湖库水位仍然长期偏低,其中洪泽湖自4月下旬起持续低于常年同期,最低水位11.18米,低于死水位0.12米;骆马湖、微山湖、石梁河水库在旱限水位(或死水位)以下运行分别长达37天、40天和27天。

面对罕见的气象干旱,我省依靠较为完备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系和科学的指挥调度体系,超前部署、全力应对,全省未出现农作物大面积绝收、群众生活用水困难等灾情,仅在7月和11月的部分时段局部高亢地区农作物受旱;当前,全省农田土壤墒情正常,面上无旱情。

我省依托长江,充分发挥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力,科学调度抗旱水源。2019年,江水北调(含南水北调)各梯级泵站累计向苏北地区抗旱调水251亿立方米(其中抽江水量85.6亿立方米),江水东引累计向里下河及沿海垦区调引江水121亿立方米,均创历史新高;引江济太常熟枢纽累计引江水13.4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5.46亿立方米),沿江其他口门累计引水超过8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