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仰之弥高!20世纪“教科书级”中国画集中亮相南博

    本文字数:2133

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如果把二十世纪中国画史比喻成一条银河,那这八位大师一定是银河中最闪亮的巨星。最近,这八位巨星的代表作品汇聚一堂,集中亮相于南京博物院特展馆“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据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策展人庞鸥介绍,本次展览集合了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徐悲鸿纪念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天津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苏州博物馆、龙美术馆等9家机构、8位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的经典力作158件套。因展品众多,受限于展厅面积,展品将分成两期展出,预计在2020年1月10日前后进行大规模换展。第一期展品97件套,第二期展品达61件套。“我们将换掉三分之二的展品,保证第二期的展品同样重磅。”

策展人庞鸥对八位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在他的带领下观展,记者不仅领略到大师画作的迷人之处,更了解到不少作品背后的精彩故事。

教科书上的画作,终于看到真迹

齐白石的《青蛙蝌蚪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李可染的《孺子牛图》……展览中,不少画作我们小时候都在教科书上看到过,如今终于看到了真迹。

展览的第一个区域就是齐白石的作品。“我们小时候课本上有一篇‘小蝌蚪找妈妈’,插图就是用的这件齐白石先生的作品。”庞欧指着《青蛙蝌蚪图》说,此图是齐白石晚年的佳作。图中蝌蚪以焦墨绘成,头实尾虚,只有一点、一线两笔。蝌蚪的尾巴尤其传神,轻巧的一弯一曲让蝌蚪们在水中灵活自在地游动起来。蝌蚪三三两两,或聚或散,既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了水流的缓急,无水胜有水,让人称绝。

走到徐悲鸿展区,一张巨幅画作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画面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名壮士赤裸着身体,扛着锄头、钉耙,奋力开凿山石头。他们的肌肉线条饱满流畅,开山之力喷薄欲出。而左侧,一位拄着拐杖,头发花白的瘦弱老人背对着观众,在休息的间隙,望向劳动者们。这就是我们在中小学教材上看到的《愚公移山》!徐悲鸿后人、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冀告诉记者,这幅画是首次来到南京公开展览。“《愚公移山》一共有三个版本,这幅是国画,也是最为家喻户晓的版本。”

这幅画创作于 1940 年,徐冀说,当时中国被日本全面封锁,很多华工众志成城,打通了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的生命线。“徐悲鸿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创作了这幅作品。” 这幅画中,还出现了不少外国人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徐冀解释,当时徐悲鸿正在印度国际大学讲课办展,他找来印度学生做模特。“ 因为印度人也是东亚人,他们的肌肉感和线条感,非常适合表现具有力量感和冲击力的画作。”

《九歌图》首次合璧,傅抱石家人都没见过

“在公办博物馆中,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傅抱石作品是最多的,藏有 367 件。这次展览,我们从中国美术馆借了一部分傅抱石作品来。”庞鸥说,正因为如此,画册《九歌图》得以首次合璧。

《九歌图》一共有 10 页,“ 整件画册是傅抱石 1954 年完成的,以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为素材,综合历代《九歌》图像,把《九歌》文字加以图绘,殚精竭虑地完成了《九歌图》册。在画册中,赋予了各种人物不同的鲜明性格,或热烈奔放,或超然物外,或坚毅刚强,表现手法变化多端。" 庞鸥说,在创作途中,还曾有人问傅抱石,大司命画中已经有龙了,为什么还要坐在轮子上?傅抱石回答说,这是参考了传统中国画的缘故。

《九歌图》完成后,画册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珍藏。其中,第 1 页和第 10 页,在南京博物院珍藏;第 2 页~第 8 页,在中国美术馆珍藏。“如何分家的?这是个谜。完整的画册,连傅抱石家人都没见过。”庞鸥告诉记者,这次《九歌图》能够合璧展出,尤为难得。

不同创作手法,同样表现“母爱”主题

亲情、友情、民族情……大师的画作不仅画工精彩,更是他们丰富情感世界的影射。在展览中,记者发现齐白石和林风眠有两幅作品虽然创作手法迥异,但都表现出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之情。

齐白石的作品,画面大多风趣、诙谐,而《忆母图》则透着淡淡的忧思。画面中,水占据了四分之三,越往上墨色越浅,最终,天水交融。水的下方,是跪着的孩子,和生气的妈妈。“这幅画是齐白石应学生的请求而作的。学生告诉齐白石,自己小时候学习不好,老挨妈妈打,长大了回想起来,发现那是母爱。学生的话,唤起了齐白石自己对母亲的爱,于是绘画了这幅作品。”庞鸥说,画面中的天空和水面都铺得满满的,寓意是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也像这漫漫水面,没有边际。

林风眠《劈山救母图》是中西技法融合的代表,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庞鸥解释道:“林风眠 10 岁的时候,妈妈被族人卖掉,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伤痕。晚年,林风眠接触到了京剧和《宝莲灯》,于是,他把京剧中的一幕幕时空压缩叠合,呈现为一张画面。他始终有一个想法,自己就是‘沉香’,劈开族人的枷锁,把他的母亲营救出来。”

记者发现,此次展览将八位画家的展示区域覆以八种不同的颜色,体现了大师们不同的闪光之处。为了让观众深入理解画作,每幅画都配以详细的说明。展览还配以语音导览自助系统,发行图文详实的精美画册,举办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推出的文创产品也精致多样,为观众提供多角度、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本报记者 徐嵋

黄宾虹   湖滨山居图

徐悲鸿  愚公移山图 (局部)

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

齐白石  柴爬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傅抱石  九歌图(部分)

张大千  泼墨荷花图


林风眠  劈山救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