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仿佛置身历史转折点上
——访《波茨坦公告》签署地旧址
本文字数:1742
波茨坦是德国一座小城,位于柏林西南27公里处。如果不是二战末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此会晤,这座小城也许不会声名远扬。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战场,日本仍然在负隅顽抗。为了商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反法西斯同盟的三国领袖于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那一年夏天,柏林适合开会的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而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宫保存完好,三国首脑会晤地址最后选定在此。
采西林霍夫宫是一座赭墙红瓦建筑,外形像一座英式乡间别墅。这座德国末代王储的行宫始建于1912年,于1917年竣工。如今,这座宫殿已经成为波茨坦会议及二战历史纪念馆。
波茨坦会议的中心会场在进入大门的正面大厅内。大厅呈四方形,面积约40平方米,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张栎木大圆桌,这张圆桌是原件,上面插着与会的苏美英三国国旗。
围绕圆桌分别摆放三把大扶手椅,这是三国首脑的指定座席。在三位领导人右侧入座的是他们的外交部长或其代表,左侧入座的是翻译和大使。桌布、椅套、地毯一律采用庄严肃穆的正红色。
根据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里的描述,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下午5时10分开幕,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主持开幕式,并提议杜鲁门任大会主席,英国首相丘吉尔附议。
在波茨坦,三国领袖共举行了13次会议,期间曾因英国大选而休会两天。由于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败选,1945年7月28日后代表英国出席会议的是新首相艾德礼和他的助手。此外,斯大林生病又导致休会一次。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这是一份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国起草。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7月24日,他与丘吉尔协商《波茨坦公告》草案,双方同意邀请中国参加签署,并将草案内容通过美国驻华大使转交中方征求同意。两天后,美方收到中方同意的答复。
《波茨坦公告》共有13条,主要内容包括:同盟国将给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公告重申《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同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等。
《波茨坦公告》与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开罗宣言》等国际法文件一起,确立了处理战后日本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义事业的重要成果和构建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石。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声明加入《波茨坦公告》,并对日宣战。由此,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展开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一击。
《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方面的反应在采西林霍夫宫陈设的展览中也能找到:《波茨坦公告》有关“完全毁灭”的警告也未能促使日本就范……日本政府对公告采取了无视态度……8月上旬,美军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他抵达波茨坦第二天就得到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在波茨坦,他作出了在战争中动用原子弹的决定。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并承诺“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其继承者忠实执行波茨坦公告的各项条文”。
波茨坦会议是二战时苏美英三国首脑最后一次战时会晤,对处置战败国德国、迫使日本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站在采西林霍夫宫大厅,仿佛“穿越”回70年前的那个夏天,仿佛看见盟国三巨头站在历史转折点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也仿佛看见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识时务、顽抗到底……
为了纪念波茨坦会议召开70周年,纪念馆计划在今年7月至9月举行一系列活动,再现历史细节。卡伦泽说,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历史不断远去的今天,了解波茨坦会议及其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含义”。
采西林霍夫宫庭院中,绿色草坪上保留着当年苏军布置的红星状花朵,象征胜利。两德统一后,德国文物单位把当年苏军的布置按照原样保存至今。采西林霍夫宫管理方表示,保存历史原貌、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是德国人正视历史的正确态度,因此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应按照历史原貌保存并延续下去。
据新华社电
苏联、美国和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右)、杜鲁门(中)和丘吉尔参加波茨坦会议的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