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志愿服务掀热潮

南京学生暑期爱公益

    本文字数:1903

本报记者  赵叶舟

79岁的姚奶奶拉着17岁的冯俊的手,开心地说道:“好孩子,奶奶今天特别开心,谢谢你今天陪奶奶说话。”冯俊腼腆地笑着说:“奶奶,不用谢,过几天我还会来看您。”

95后的孩子也很懂事

这是发生在南京石头城路金康老年护理中心的一幕,姚奶奶是那的老病号,疾病缠身,多年卧床;由于子女都有工作,平时来看她的机会不多。冯俊则是江宁南师附中分校的学生,暑假前就和几个同学联系好了,今年夏天,他们要做一些让自己永远记得的事情,一些正能量的事情;于是,他们在同学父母的介绍下,来到了金康老年护理中心,分头陪老人说话,为老人表演节目。

金康中心的金梅经理对记者表示,和往年相比不同的是,今年来陪伴老人的学生很多,暑假前就有一些学校和中心联系,也有家长和学生自己来联系的,目的都是做一些公益。有的学生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些礼物。“学生们都非常懂事,他们帮着我们做事,陪老人说话聊天,有人还帮老人剪指甲梳头,虽然年纪不大,但感觉这些95后的孩子并非人们眼里那么不懂事。”

南京鲁迅园社区的杜主任也有这样的感触。暑假前,有几个学生家长联系社区,说自己的孩子已经结伴,准备到社区帮助孤寡老人做点事情,打扫卫生,做饭做菜,陪老人说话都可以。因为当时学习比较忙,所以委托家长代为联系。暑假开始的十多天来,已经有三批学生来探望过小区里的孤寡老人,很多孤寡老人都舍不得孩子走,一再和杜主任表示,孩子们太懂事了;希望杜主任好好和学校表扬一下他们。

陈勋是南京一所中学的高二学生,他选择的是在肯德基打工。看起来,陈勋的做法是为自己赚点零花钱,为父母减轻点负担,但实际上,父母支持他打工有两个想法:第一是锻炼一下孩子的交际能力,希望他能多接触点社会,第二是陈勋在肯德基打工赚的钱,都会按他的心愿,寄到南京市慈善总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陈勋说:“虽然这个学期学习会非常紧张,但只要抓紧时间提高效率,我不会影响学习的。”

孩子做公益,父母很支持

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和陈勋的父母一样,希望孩子多做点公益,帮助别人,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也让孩子明白,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互相帮助。

庞世辉已经被浙江一所大学录取,7月初和父母旅游后,就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去一家4S店工作。去的时候,父亲和他说:工作是对你的锻炼,从小因为学习的关系,你错失了很多动手锻炼的机会;现在你已经是大学生了,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可能比较辛苦,但你今后会感激这种历练的。如今庞世辉在4S店已经工作了一个礼拜了,了解了很多汽车知识,还学会了洗车。每天他上班都是从城北坐公交到城南,下班又从城南跑到城北,玩手机电脑的时间几乎没有了,但他说,这很充实——如果拿到工资,我准备寄到云南山区,资助一两个贫困学生。

左平是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的老师,她和自己的爱人在句容租了一块地种葡萄,并且盖了一所简易房屋。平时在朋友的资助下,在简易房屋内搞了一个书屋,帮助句容一些民工子弟读书玩游戏,还请了不少朋友去给孩子讲课。左老师的女儿乐乐只有8岁,但小姑娘已经成为很多民工孩子的小偶像,因为乐乐不仅可以帮助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学习,还会教他们跳舞游戏绘画弹琴。左老师对记者表示,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一定要学会帮助别人,不仅暑假在句容她会这样做,平时在学校里也是如此。就孩子本身来说,她和丈夫都坚持,不一定要成绩多么突出,但一定要是一个懂爱的人,一个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

回报社会,人人有责

“社会风气不好,不能只是抱怨,而是要坚持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个人改变了,小环境才有可能改变,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才有可能改变。”南京文化出版社的总编助理刘巍如此表示。

刘巍的女儿去年去了美国读书,今年暑假又回到了国内,在外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的就是,她一回国就和以前的同学一起去了云南,一边旅游一边去一些希望小学捐赠。刘巍说,女儿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在校时成绩一般,但最大的优点就是热心公益,学校大小活动从来少不了她,也正是这点,国外多所学校看中了她。

“女儿身上充满了正能量,这是很多家长都非常羡慕的。”谈到女儿,刘巍很自豪。他表示,七零八零后的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学校教育都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所以一些家长都开始用正面积极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这样的环境下走出的孩子,往往都会更积极,更热情,更容易与人沟通,也更容易有独立完善的人格。他一再表示,不管如何,孩子都不该是“娇宝宝”,而应该学会做些帮助他人的事情,即便开始不具备条件,也要学会尽早做好自己的事情;培养独立个性的孩子,家庭的责任更重大;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让我们的国家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