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到“戴茹芳调解室”取经

    本文字数:2254

 记者 万森

退休之前,戴茹芳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工作了28个年头,担任法官期间接触了大量行政诉讼案件。退休后,她发挥余热,在南京铁路法院当起了人民调解员,以她名字命名的“戴茹芳人民调解工作室”成立至今,参与行政诉讼诉前和诉中化解协调多达734起案件,其中顺利调解撤诉的达到305起案件。指着满墙锦旗和整橱柜的案卷,戴茹芳说,每个案子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我以后不要再见到你”

俗称“民告官”的行政机关诉讼案件,有着比一般民事案件更加不同的社会成因和时代背景,同时也赋予法官和调解员更具深度的职业内涵。在戴茹芳印象中,行政诉讼中长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案件屡见不鲜。

2012年,《现代快报》就报道了著名的《商铺被改成厕所  南京一业主打了179起官司维权》事件。该案中,业主沈某买的商铺被改成厕所,向行政部门举报开发商后又对答复不满意,其先后在省市区三级法院打了179起官司。彼时,担任南京中院行政庭法官的戴茹芳从自己审理的沈某的5起案件入手,多方协调,最终将矛盾彻底化解。随后,沈某陆续撤诉,179起官司最终全部息诉。相关报道称,为一件事情打这么多官司,不仅开创了江苏的纪录,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该案从2005年打至2012年止,其典型性不言而喻。面对记者,戴如芳感慨地说,虽然有179起诉讼,但最开始其实就是一个侵权行为引起。

事实上,原告沈某不会使用电脑,亦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一封封上诉信全靠手写,并自学法律。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年他从未去上访,坚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人民法院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能把当事人根本问题化解。那么179个复议案件,要浪费多少社会资源,浪费多少司法资源?”面对记者,戴茹芳表示。

案结事了。戴茹芳语重心长对原告说,“老沈啊,我以后不要再见到你,不要再诉了,人生苦短啊!”这几句话正说到老沈的心坎上,60岁的老沈不由眼圈红了起来:“戴法官,我也不愿意这样,这些年我太累了……”

“你见见她就知道了”

1982年业已形成的宪法共识,我国的行政诉讼一直伴随国家法治进步和民众意识的觉醒。此间,人民法院担任着“宪法守护者”的角色,而参与其中的人民调解无疑起着缓冲矛盾对立抗衡的作用。

退休后,戴茹芳担任人民调解员,这在许多认识戴茹芳的人看来,其法官职业生涯与退休后从事的调解工作一脉相承。

现如今,戴茹芳的调解工作室,全国各地法院派人前来取经的不少,亦成为南京铁路法院讼前调解工作的一块样板。

调解工作中,被调解对象有的说话口气盛气凌人;有的当事人动辄扬言上北京;还有的表示要投诉。当然,也有协调成功送来锦旗,甚至直接给戴茹芳下跪的。

由于区位原因,戴茹芳调解工作室的座机号码为69开头,但许多当事人误以为传销电话,不接!不得已,戴茹芳和助手只好用自己手机联系。有的当事人甚至嫌烦,把她的手机电话列入黑名单。

“真有人打12345、12368来投诉我”,说起有次被一位年轻律师投诉,戴茹芳又好气又好笑。“投诉我,没事的,说明我的工作还没做到位。”戴茹芳有着自己一套工作方法,戴茹芳以柔克刚本领如火纯青。当然,碰到“搅毛”的,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甚至施展法官的魄力。助手小朱介绍说,戴老师甚至能把人讲哭了。

“你见过戴老师没有,你见见她就知道了”, 在铁路法院立案庭,导诉员的一句话常常将案件引至曲径通幽处。

“迟来的公正都不算公正”

说起人间悲欢似曾相识的一幕幕,戴茹芳格外强调,司法审判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调解则是缓冲带。

2018年5月,戴茹芳接手一个长达9年的房屋拆建纠纷,铁路法院行政庭庭长前来“搬救兵”。经过两次实地走访,在跟邻居了解和物业沟通后,戴茹芳把相关各方以及规划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请到了调解室。该案看似复杂,但很快给戴茹芳调解了。

原告当事人因房屋质量问题,未经行政部门许可,擅将新购房屋自行拆除进行复建,被阻止后延搁至今。“房址上一堆垃圾,房主每年还着银行贷款,居然连抵押物都灭失了!”

睽违近9年,最终调解成功——原地址原面积原高度,房屋重建。关于这个案子,戴茹芳强调要去看现场。至于为什么一定要亲临现场,她认为,当事各方所说真假,无论法官还是调解员都一定要眼见为实,“看完以后再发表意见,所提的诉讼有没有依据,是不是合法,这是基本前提。”在她看来,准确了解和掌握事实情况是每一次调解工作开展的必然前提。

在戴茹芳看来,“民告官”案件中,许多看似不合法,但又有合情合理的因素。早在2006年5月22日,戴茹芳就给国家立法部门和立法专家应松年教授写信建议,行政案件必须安排案外协调原则,才能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真正的做到“官了事了民了”。她的建议得到采纳,并写进了相关司法解释。

在行政审判岗位28个年头,是戴茹芳一生最好的时光。对于延续而来的调解工作,戴茹芳将娴熟的经验和饱厚阅历运用其中,并进一步提升总结。在她看来,无论是法官、律师、还是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称谓。

说到法院面临的“案多人少”现象。这位前资深法官亦有自己的看法。“年轻人要树立好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好工作态度,将压力转变成为动力。”她说,不管时代和社会怎么变迁、变化,法官的三观要正,既然是人民的法官,就要敢于为社会承担责任、敢于担当,而且必须要用这种思想境界去对待案件。“这样才能做到如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当下,许多当事人对法院案件尤其是行政诉讼审理周期长有意见。老法官戴茹芳就此提供她的经验和做法。即:分到案件,只要不开庭,先过目一遍。需要及时尽快来解决的,立即就跟当事人沟通,“有的第二天把案件就结掉了,不超过24小时。”

“高效才能公正,不高效,迟来的公正都不算公正!”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