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藏品经典】

“红色经典”收藏成为时尚

    本文字数:841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首次将“红色”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从此,红色在中国便有了不可估量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进而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所谓“红色经典”,指的是创作于1949年至1979年之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作品,也有人将之被称作“新中国美术经典”。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全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又迎来了一大批关于“红色经典”题材的展览,引发人们对历史追忆的同时,也再度引发了对该题材作品的研究和收藏热情。

“红色经典”的市场之路

“红色经典”进入艺术市场也表现出“起步早、起点高”的特点。内地1995年起步,在随后20余年的发展里,“红色经典”经历了初步发展、价格走高与市场调整的过程。其波峰发展大致有三次,分别是1995—1997年、2003—2005年、2009—2012年,在拍场的最高价位逐年刷新,从1995年的六百万元,到2011年进入亿元时代,一度成为热门收藏领域。

“红色经典”为何受追捧

在那个年代,一幅画能在全国造成的影响力,是现在任何一件作品都无法比拟的,这些画作的影响力甚至绵延至今。比如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喦、陈逸飞等大家,在创作中投入的超越常人的真挚情感和精神,创造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巅峰,也是促成“红色”作品成为经典的因素之一。这一特殊时代的艺术品是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最想纳入收藏的作品,对私人藏家而言,也最具收藏价值。

怎样的“红色经典”最值得收藏

当过去的“红色”时光不再会重新出现时,“红色经典”便成为时代“孤品”,他们有着与前后时代都不同的特殊风格,并且存世量极其有限,其中的升值空间,不言而喻。

对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投资,关键是对其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等收藏价值的把握。在已经知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或当时因为参展、登报、大量复制传播等具备了一定社会效果的作品。知名度越高的画家,知名度越高的作品,普及率越高的作品越值得收藏。

董希文《开国大典》

刘文西《幸福渠》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

靳尚谊《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

陈逸飞、魏景山 《占领总统府》

吴作人《幸福院》

李可染《万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