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全省工会促进职工创业创新富民增收项目成果】

淮安市总:百万职工“双创圆梦”行动

    本文字数:1698

一、项目概况

2017年以来,淮安市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省总工会《促进职工创业创新富民增收计划》,紧贴淮安发展“六大战略”,组织引导全市职工积极投身“双创圆梦”行动,汇聚创业创新正能量,在助推淮安经济转型升级科学跨越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目标方案

2017—2020年,全市创建100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引导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技术创新项目1万项;“六小”创新成果1.5万项;设立万名技师攻关服务平台,开展推介活动300次以上;组织市级技能竞赛工种不少于100个;全市万名职工高技能人才达600名以上;评选40名“淮安工匠”、80名“双创”带头人、4000名技能人才。

三、可操作性

一是劳模工匠“领创”。组织引导全市7800多名劳模、1200多名工匠围绕“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特色服务业产业和“4+1”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深入开展“万名劳模带徒”“千名工匠攻关”活动,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强势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已建工作室326个,在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劳动竞赛“争创”。组织10个行业、100个工种、1000家企业、10000名职工参加的全市职工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是“六小”活动“助创”。扎实开展职工“六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核算、小节约、小设计)活动,鼓励开办创客空间、创客集市等,培育造就一批基层创客。开展“三个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十佳合理化建议)评选活动,助推企业自主创新、革新攻关、优质服务、提高效益。

四是“1+1群”“促创”。通过“1+1群”(一名创业带头人带动一群职工创业、一群职工就业)示范活动,选树职工创业带头人和职工创业示范基地,推进职工创业实践和职工创业援助,帮助解决职工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带动更多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再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是制度保障。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工“双创”工作,先后出台了《淮安市职工科技创新工作三年规划》《关于弘扬“工匠”精神,建功“十三五”建设美好淮安劳动竞赛意见的通知》《关于深化全市百万职工“双创圆梦”行动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健全了职工创业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了目标考核制度,对县(区)、产业职工创业创新工作进行目标分解,严格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总结表彰的重要依据。

二是形成合力。建立内部统筹——保障、宣教、民管、女工等有关部室密切配合,横向联合——加强与人社、民政、妇联等党政部门的沟通联系,上下联动——市县区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职工创业创新工作广泛深入开展。

三是加大投入。全市各级工会加大对职工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县(区)工会每年按本级工会经费留用部分的5—10%提取职工“双创”服务资金。市总工会筹集资金100万元,建立“市职工‘双创’星火基金”。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用于职工创业创新资金近亿元。

五、效益价值

一是促进了职工成长成才。几年来,全市开展岗位“双创”练兵活动的企业覆盖面达95%以上,参加“双创”练兵的职工100多万人次,举办各类“双创”培训班420期,培训职工80多万人次,选树职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50个、职工技能实训示范基地50个。60多名省技能比赛优胜选手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00多名市技能比赛状元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13.5万名职工晋升了技能等级,涌现出“市创新能手”1230名。

二是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全市6000名职工劳模、技师的技术优势和创新才智,成立4000多个科技创新小组。全市2200多家企业、56万职工参加了合理化建议、革新发明、技能比武、技术协作等职工科技创新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12万余条,完成技术革新项目2000多项、发明创造1200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800项(其中获市级表彰680项,获省级表彰120项),成功破解了各类关键技术难题3000多项,为企业增效近亿元。

三是促进了职工创业致富。深化工会创业咨询指导服务团队、职工自主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工会职工创业基地61个,培育职工创业明星30个、创业示范点50个,带动1万多名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就业再就业,为3万多名职工提供了创业就业培训服务。

六、社会影响

百万职工“双创圆梦”行动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7年创新创优优秀项目二等奖,市委姚晓东书记专门批示肯定。工人日报、中国职工科技报、新华日报、江苏工人报、淮安日报和淮安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深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