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与西宁遗珍相约“六朝”
本文字数:2295
如果远行让你却步,那么有一次让心灵旅行的机会近在咫尺,你想抓住吗?近日,“丝绸之路青海道——西宁遗珍展”在南京六朝博物馆拉开帷幕,146件来自青海省西宁的珍贵文物和青海非遗、文创展示为南京观众开启了一场不出远门的神奇之旅。
近150件珍贵文物承载着西宁厚重的历史文化、珍贵的物质遗产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通过展览揭开了神秘面纱。
“丝路孔道”的形成
在时间的长河中,无数使者和商旅经西宁,穿越广袤的柴达木盆地,翻越阿尔金山最终进入西域。“丝绸之路青海道”藏着诸多历史记忆。
“丝绸之路青海道”指中亚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经过青海地区的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道”在文献中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但实际上,“青海道”的开辟要远远早于汉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通道曾先后被称为“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浑道”、“青唐道”等。
丝绸之路青海道示意图
为什么往来商旅纷纷选择西宁作为旅途中的必经之地?这是源于西宁独特的地理位置。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东倚中原,西接西域,可谓是东西方交通的要塞。而西宁北有祁连山脉,南有大、小积石山,拉脊山等山脉,使其成为沟通东西南北的绝佳境地。
河湟谷地是黄河与湟水流域的三角地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往来商旅理想的歇息地。地处河湟谷地的西宁因此成为了青海道上的贸易中心。
丝绸之路青海道兴盛于吐谷浑时期。在此之前,我国对外交流一般从西安或是关中河南地区出发,经由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边缘)通往西域。
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和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北魏占据河西走廊后,江南与西域之间的联系更加困难。此时在东面拓土受挫的吐谷浑将自己的政权中心移至青海湖附近,同时积极参加东西方贸易,青海道便由此兴盛起来,成为亚洲大陆东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珍贵文物是多彩文化的最好佐证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西宁频繁的人员流动和商旅往来造就了西宁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原文化的滋养、欧亚文明的传播以及它们的交流为西宁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使得西宁文化绚烂而多彩。
彩陶文化
几千年前,彩陶文化传播到青海地区,西宁彩陶文化历经马家窑、齐家等几个发展阶段留下了各具特色的文物,其中马家窑文化时期更是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根据它们不同的特征,马家窑文化又可细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弧线圆点纹彩陶盆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中盆、钵等一应俱全。黑色是它的主打色,几何纹是它的代表纹。波浪、漩涡、舞蹈纹等,旋转起伏、流利通畅,生动得让人看了想要跟着一起摇摆。
青铜文化
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彩陶业衰落,青铜制造业逐渐兴起。西宁也成为中国最早开始使用青铜器的地区之一。
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阔叶倒钩铜矛
这件霸气侧漏的阔叶形倒钩铜矛来自齐家文化时期,明显仿制于欧亚大陆北部“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倒钩矛锋利异常,可以想见它在烈烈风旗下歃血同盟的威严之气。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铜铃
卡约文化是青海地区土著文化,距今3500年,是青海分布最广、最具地方特色的青铜时代文化。“卡约”是藏语,意为山口前的平地。
玉石文化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兴起的一种铜石并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这一时期玉器制造业兴盛,磨制技术颇为发达。
为什么会出现铜石并用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发现,齐家文化时期掌握的冶铜技术对冶玉方面有很大帮助,优越的青铜器工具提高了玉器加工速度,也克服了切割等技术问题。
齐家文化玉器多以素面为主,不做纹饰雕刻。玉璧制作简约,古朴淡雅的如一杯清茶,给人一种未加工完成的感觉,而这正是齐家文化玉璧的特征所在。
双“宁”的不解之缘
此次西宁遗珍展将展览地点选在南京并非空穴来风。同为历史文化古城,南京与西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是两座城市对于外来文化的广泛吸收与充分接纳。
六朝时期,地处南北交界处,南京作为南朝都城,也是亚洲最繁华的城市,在充分吸纳南北文化之余,与周边国家与地区交流甚密。作为舶来品的佛教在六朝时期广泛传播,与本土的儒教和道教兼容并存。
西宁地区也同样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南北朝时期,西宁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成为早期佛教东传的重要区域之一。在青海湟中县出土的“莲花”、“仙人”模印砖与六朝的莲纹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北朝莲花、瓶花模印砖、六朝莲纹瓦当
文化的融合在文物风格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约7000年前仰韶文化由东向西扩张,至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然形成一条以陕甘地区为根基、以彩陶器物传播为主的史前文化拓展和传播路线,地处这一传播线路西端的西宁也由此得以传承和孕育出灿烂的彩陶文化。齐家文化则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兴起的一种铜石并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除此之外,民族的迁徙也势必碰擦出多元的文化,南京与西宁颇有渊源,数百年来,青海民间经久不衰地流传着明洪武年间南京迁青移民的奇闻轶事。祖先来自虎踞龙盘之地,这一传说为青海历史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事实上,在西宁等地的县志及大户族谱和墓碑中确有关于迁徙的记载。根深蒂固的寻根情结,无时不萦绕在河湟人的心头,也为展览在南京的举办积淀了深厚的人文情感。
铜摇钱树
摇钱树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彭山崖墓中发现,后西南地区的东汉墓葬大量出土,青海东部地区东汉墓中也时有发现。学者多认为汉代墓葬中之所以随葬摇钱树,或与其具有祈求富贵、升天成仙、丰产社稷和原始树崇拜等多种意义相关。
对凤模印砖
汉文化区域对凤鸟的崇拜由来已久,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彩绘木棺、汉墓壁画,以及北朝佛道造像碑中也屡屡出现。或认为墓葬中出现的凤鸟是沟通人神的祥瑞之鸟。画面中两只凤鸟相对而立,口中衔珠,顶冠突出,时代特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