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史博馆】
狮文化的由来与魅力
本文字数:2350
“狮”从何来
狮子起源于12.4万年前的非洲,大约2.1万年前走出非洲,最远到达欧洲、南亚等地区。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符号,但中国本土并没有狮子,那么,狮子是何时进入中国的呢? 根据《穆天子传》(晋·郭璞注)所记载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域一事,其中提到有“狡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 “狻猊,师子(狮子)”,如此可推断,周穆王在位离今3000年之前便有“狮子”的记载,称为“狻猊”。汉代初年成书的《尔雅·释兽》中记有“狻鹿(猊),如猫,食虎豹”,更明确地说明当时人们知道除了虎豹猫狗以外还有一神乎玄乎的异兽,并名之为“狮”。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各地的友好关系,原为“殊方异物” 的狮子才正式被中国人所认知。据司马彪《续汉书》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符拔。”到了唐代,丝绸之路迎来黄金时代,西域狮子更多地进入中国。根据《旧唐书.西戎传》,中亚康国“贞观九年,又遣使贡狮子,太宗嘉其远至,命秘书监虞世南为之赋”,这便是《狮子赋》: “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遒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吼则江河振荡。”
从此赋可看出唐人为狮子的威猛所震撼,有趣的是,当时还产生了一些有关狮子神奇的传说。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开元末,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显然,狮子在唐代的形象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真正使狮子的形象神化为一种有法力的瑞兽的,是佛教。 凶猛的狮子,究竟是如何与佛教联系在一起的呢?
佛教中的狮文化
佛典中有关狮子的说法可谓俯拾皆是,《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狮子在佛教文化中地位非常高,常用来比喻最有威望的人,譬如《大智度论》曰:“佛为人中狮子, 佛所坐处若床若地, 皆名狮子座。” 此外,还有著名的“狮子吼”,《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 唯我独尊。”《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也提到,佛家诵法时“ 演法无畏, 犹狮子吼, 其所讲说, 乃如雷震。” 另外,狮子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相传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喜烟好坐(大部分关于狻猊的艺术品都与香炉有关),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身旁,后为文殊菩萨的坐骑。敦煌第159窟西壁的“文殊变”,壁画中的狮子圆目、张嘴、翘尾、一头石青色的鬣毛卷若云朵,身披华丽鞍鞯,上有莲花须弥座,文殊菩萨坐于狮子背上的宝座,神情安祥。
由此,狮子在佛教中即是护法者形象,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凶猛慓悍,威震八方,因此后来其形象逐渐被人们用来作为护卫者和辟邪物。狮子便是以这个全新的文化形象,参与到大众的生活之中,并逐渐在历史长河中慢慢促成了一种中国本土独有的“崇狮习俗”。
崇狮习俗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无不带有本民族、本地域独特的个性,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得益于本民族的地域、风土和固有的宗教信仰。中国的土地虽然不产狮子,但当外来的狮子文化传入以后,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情操。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坤舆图说》描绘:“狮为百兽王,诸兽见皆匿影,性最傲,遇者急俯伏,虽饿食不噬。”人们见识到狮子王者的威仪、加上狮子在佛教中的文化含义,无不象征着威望与力量,因此普遍认为狮子能够驱邪御凶、守护人们的安全。早在汉代或六朝,狮子便被赋予了“辟邪”的功能。相传,南梁梁武帝时期著名画家张僧繇所画的狮子图也有辟邪驱灾的功能。到了唐朝,已经有以石头雕刻狮子用以辟邪、守护的传统,尽管其起源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狮子作为“守护神”“辟邪物”的文化含义在历史的更迭中是愈发受大众喜爱。 大部分的传统建筑门前无论是宫殿、衙署、府第、庙宇,甚至一直到现今的一些现代建筑,我们仍能看到一对雄威震宇的石狮子伫立在门前,昂首挺胸担当着守护者的职责。
人们对狮子的喜爱还体现在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舞狮。 舞狮的起源迄今尚无明确定论,根据《旧唐书·音乐志》,其中有一段关于“太平乐”的记载: “ 太平乐, 后周武帝时造, 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押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这里所谓的“太平乐”与现代所理解的“舞狮”颇为相似,这是关于“狮子舞”起源较为明确的史料记载。现今,舞狮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活动,甚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享誉海内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舞狮活动存在。
狮子的形象在历史中并不一直是威猛的状态,而是同时逐步具有了吉祥可爱的形象。到了宋代,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狮子的项颈上有一条项饰,一对狮子舞绣球。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从西方狮子演化为中国狮子,狮子从野性转为驯化,从“王者”地位,徐步迈入民间百姓之家,终于定型为挂着铃铛的雄狮和雌狮,以抢球和抱幼狮作为中国狮文化的固定格式,喻意“子嗣昌盛”。
狮子的形象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可谓深入民心,少林七十二绝技中也有以狮子为原型的功夫,即“狮吼功”。 有趣的是,“狮吼功”还衍生出一个带褒义的俗语,即称悍妇恶骂为“河东狮吼”。相传宋代苏轼的朋友陈慥,号龙邱居士,他喜招宾客,好谈禅理,但他的妻子柳氏悍妬,陈慥非常怕她。苏轼曾赋诗戏之云:“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元明清时期,狮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基本定局,并进一步渗透到民间,应用的范围扩大,造型变化多样。如在宁波,“狮子”谐音“赐子”,故婚庆嫁妆一定要有。大狮与小狮,又喻为“太师、少师”、“连登太师”等。建筑物和民间家具中的狮子陈设也必不可少。
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狮子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千年以来逐步形成的文化遗产,即使在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现代,多姿多彩的中国狮子文化依然有着巨大魅力,与中国的龙凤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