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实施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名城建设

重点探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本文字数:1729

本报讯 (记者 朱波)南京市委市政府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全市创新名城建设总体情况。据介绍,南京市不断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力度,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作为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重点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积极探索,在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用力,初步走出了一条体现新时代要求、具有南京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集中体现在系列指标的快速跃升: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18年高企净增1274家,增长70%,总数达3118家,增幅和增量位居全省第一;截至7月底,全市新增独角兽企业2家(总数13家)、培育独角兽20家(总数66家)、瞪羚企业87家(总数172家)。二是科创型企业数量。2018年全年新增2.4万家,增长17%;上半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318家,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科技创新主体力量进一步壮大。三是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累计组建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251个,孵化引进企业超过2000家,探索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四是新增人才资源数量。2018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过34万人、增长60%;今年,又出台《企业博士安居工程实施办法》,引进研究生在宁就业数量增长61.6%,预计今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过40万人。五是知识产权数量。2018年PCT专利申请大幅增长92.5%;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3%,达10418件,首次跃居全省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9.1件,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六是国家级园区排名。南京高新区综合排名提升7个位次,首次进入全国前20强,取得同数量园区综合评比以来的最好成绩;七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8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17%;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500亿元、同比增长15.1%,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南京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南京市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取得的成效,得益于以下方面的工作举措:一是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全面优化创新路径。结合自身定位、基础、优势,明确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 “路线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连续出台市委1号政策文件,扶持力度、覆盖广度、激励深度前所未有。启动战略科技引领、创新企业倍增等“十大工程”,聚焦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等“六大计划”,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向纵深迈进。二是改革用活市场之手,加速转化科技成果。坚持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启动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用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大力培育“科创森林”,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厚植“铺天盖地”的企业 “科创森林”,进而培育更多“顶天立地”的行业领军企业,为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四是坚定不移源头创新,切实强化科技供给。把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战略性工程,主动作为、聚力攻坚、重点突破。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中科院麒麟科学城,实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计划。

此外,还面向全球集聚资源,不断深化开放创新。坚持走开放合作创新的路子,以全球化视野谋划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更大力度“走出去”、更高水平“引进来”。 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打造国际创新合作中心,统筹布局园区板块“生根出访”。 实施“创业南京”英才计划、“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广泛汇聚全球一流创新人才。同时,抓牢载体赋能升级,聚力打造创新高地。通过优化制度、整合资源,实现了高新区创新载体由分到统,推动园区载体品牌、能力、模式“三个升级”。 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建设城市硅巷,建立伙伴园区,强化园区赋能,打造区域活力中心。

在此基础上,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聚焦创新名城建设,高质量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完善科技金融特色服务体系。注重融资效果,推进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市区(园区)两级财政、同级政府多部门形成合力,完善上市企业培育库。这位负责人表示,南京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以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六化”为主攻方向,在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动力机制上下功夫,在培育本土科技创新的“高峰”及原始创新成果方面求突破,在积极融入国家和全球创新体系中谋发展,确保创新名城建设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