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诉讼爆炸”破解之道

    本文字数:3220

本报记者  万森

今年7月,江苏省省委依法治省办、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司法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接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启动改革,搭建起新型多元化解“府院联动”工作平台,初步形成了“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二元格局。该平台致力于整合法院的审判调解资源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七种非诉解纷力量,打通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将矛盾化解搬到线上,把工作重点置于矛盾纠纷的前端预防化解。

平台定位

9月6日,江苏省高院和江苏省司法厅联合开发的多元矛盾调解平台“江苏微解纷”正式上线。据悉,江苏微解纷是省法院与省司法厅为深化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接机制改革和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而共同开发的在线多元解纷平台,有PC端和微信小程序两种部署方式。

“这个平台的定位很重要,以后当事人有了矛盾纠纷,首先要想到‘江苏微解纷’,寻求纠纷解决的诉前调解途径。” 9月6日,在江苏省高院和江苏省司法厅联合开发的多元矛盾调解平台上线仪式上,省高院立案庭庭长刘坤介绍说。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省法院诉前调解案件110811件,同比增长186.67%。新收民事一审案件673724件,同比增长7.33%,增幅环比1-6月下降0.93个百分点,环比1-3月下降4.91个百分点;其中,占比较多的离婚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同比分别下降2.59%、5.61%和7.77%,多元化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无论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和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成为社会各方共识。“当事人不仅希望得到公正结果,还希望解纷途径更多样、方式更便捷、成本更低廉、结果有保障。”刘坤表示。

2019年7月,省委依法治省办、省高院、省司法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接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启动这项改革。目前,有超过50%以上的基层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非诉讼服务中心,搭建起新型多元化解“府院联动”工作平台,初步形成了“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二元格局。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311个、律师工作站122个。省高院先后与20多个行政机关、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建立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构建了全方位的诉调对接体系,基本实现了民商事案件类型全覆盖。为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今年5月,省高院会同省司法厅在连云港市启动诉讼与非诉讼对接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成立江苏首个“非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

事实上,在上述《意见》公布之前,包括人民调解工作在内,江苏在寻求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方面,已经进行过长足的探索。

整体布局

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2013—2018)》白皮书显示,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截至2018年底全国法院登记立案数量超过6489万件,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白皮书指出,从2015年5月1日起,人民法院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起诉,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从制度上、源头上彻底解决了“立案难”问题。

当立案不再难,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各地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众多因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引发的群体性纠纷亦大量进入法院,立案和审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此外,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人民法院都要依法立案和审理。如不能妥善审理,即不能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又容易形成连锁反应。

全国各地法院案多人少压力加剧,数据显示:去年仅江苏全省法官人均结案就达到270件,同比增加13件。

“缓解法院诉讼爆炸的难题,率先已经把非诉调解作为重点工作在推进”,当天的上线仪式上,江苏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梁武华介绍说,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

他透露,目前,江苏有超过50%以上的基层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非诉讼服务中心。

他认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公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由此衍生的诉求多样化,导致矛盾纠纷呈现多发性、多领域、多主体发展态势,有限的司法资源难以充分满足各方当事人需求。

“司法行政主动对接人民法院,统筹行政机关、专门机构、社会组织、民间人士等各方面力量,整合司法行政各类纠纷化解资源,打造‘多元导入、一体受理、分类化解、联动处置、跟踪监测’为运行模式,具有江苏特点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立健全‘五纵四横’非诉讼纠纷化解组织网络,构建多主体参与、多领域汇集、多链条驱动的非诉纠纷化解工作体系,实现对民事、商事、家事、行政等领域矛盾纠纷的全面覆盖。”

据介绍,作业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江苏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按照边探索边完善、边推进边总结的工作思路,及时制定下发相关工作指导意见,召开了试点工作推进会,分区域、分层级在全省1个设区市、34个县(市、区)部署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全省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达到75万多件,同比增长了20%以上。” 梁武华称,对于微解纷平台而言,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而在“典型推进”之路上,江苏的连云港市法院诉前调解率已达54.5%,泰州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受案率同比下降了10.2%,淮安市金湖县法院非诉讼服务分中心调解量占到了法院民商事诉讼案件的26%。

技术支撑

江苏省高院和江苏省司法厅联合开发的多元矛盾调解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整合法院的审判调解资源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七种非诉解纷力量,打通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将矛盾化解搬到线上,把工作重点放置矛盾纠纷的前端预防。

以微解纷程序为例,依托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在线调解、仲裁裁决、在线诉讼等五大服务功能,该平台将矛盾纠纷逐级分层过滤,将细小的、容易解决的纠纷过滤至非诉讼调解方式去化解,将适合诉讼外解决的纠纷过滤至法院外部力量化解,剩下少量需要裁判的重大疑难案件进入审判程序,最终形成“非诉在前、诉讼断后”的漏斗式的矛盾纠纷解决模式,真正实现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内,所有驻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律师工作站的人民调解员和值班律师已经入驻平台,平台已实现与法院的案件管理系统、司法行政机关的调解管理等系统对接。

按照“统一建设、协同运作,把准定位、分层应用,智能分流、高效服务,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的思路,有关部门共同建设的江苏微解纷服务平台集成服务入口、线上服务、分流管理、融合办理、数据应用、智慧辅助等六大功能,以更好的实现“一体导入、分类化解、联动处置、跟踪监测”的目标要求,推动非诉纠纷受理、办案机制从“一部门一通道、一条线一入口”向“一张网、一站式、一条龙”转变,建立接案、立案、办案的闭环工作机制,实现非诉纠纷调处质效最优化、效能最大化。

相关人士表示,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该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年底前在全省全面推广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努力实现非诉讼纠纷化解网络的全覆盖。

上线仪式上,江苏省高院审判管理与信息技术处副处长邢斌对本报记者透露,上述平台的建设和开发是由江苏省高院审判管理与信息技术处和江苏省司法厅12348协调指挥中心共同负责软件的开发和技术保障相关对接工作。整个平台的运行和业务指导、七类调解资源的调配,则由省高院立案庭和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负责。

对于诸如中国裁判文书网常常由于访问量过大,而导致用户无法登录的现象,本报记者就当前的网络运行能力和技术保障水平,可否支撑江苏微解纷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进行了提问。

邢斌表示,目前平台重点主推的是江苏微解纷小程序,注册须通过人脸识别和公安部的人口信息库进行比对之后,进行实名智能认证,相对解决了以往调解过程中发生的“调解结束不认账”的尴尬局面。至于技术保障层面,这位人士称,包括视频调解在内,目前4G网络提供WIFI连接可提供保障,同时,全省范围内三大营运商也正在开始布点5G网络。他举例说,江苏省高院新建大楼也将实现5G全覆盖,对于上述平台的运行完全可以提供支撑。

全国各地法院案多人少压力加剧,数据显示:去年江苏全省法官人均结案达到27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