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抗战记忆
西安事变:促成抗战历史大转折
本文字数:965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事件。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并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近日,记者走访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即张学良公馆),重温了那段中华民族危急关头的伟大转折。
西安事变纪念馆的三座三层西式楼房东西排列,四周筑砌青砖围墙,过道整洁干净,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当年西安事变的酝酿、发生以及和平谈判便是在这里进行。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威胁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被拒,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听到枪声,仓皇翻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张、杨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等8项主张,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西安事变纪念馆西楼当年是张学良居室,复原了办公室、会客厅以及餐厅和卧室。其中会客厅以一组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仿真人物硅胶像,生动地再现了1936年12月24日西安事变和平谈判的历史瞬间。东楼则是管理函电的职员住所,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当时就住在该楼,协助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能够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分析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936年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驱逐亲日派、联共抗日等项协议。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北排平房内展示了“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这是纪念馆的主题陈列,展出的300多幅历史照片、150多件(组)文物文献,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重大历史意义。置身这样一座历史厚重的博物馆中,记者分外感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以民族利益为重,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时刻的凛然大义。
记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