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客观看待专车“成长中的烦恼”
本文字数:823
打车软件市场不断波澜——继Uber在广州、成都被查之后,滴滴和快的在河南洛阳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又有媒体曝出“女乘客遭滴滴打车司机频繁骚扰”,在这起个案报道之后,链接了“多地乘客叫车被骚扰”的案例,事件的主要表现为专车司机以各种理由用短信或电话骚扰女乘客。
专车服务自诞生之日起,可谓是非不断。合法性的争议,运营安全的担忧,这些都是相关部门对专车服务有所顾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媒体所报道的这些发生在专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骚扰事件,恰巧印证了相关部门的担心,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否定专车服务正当性的现实佐证。
专车当前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都可称之为“成长中的烦恼”。作为一种全新的行业形态,由于目前专车仍处于一种“半合法化”状态,有效的外部监管尚未形成,这些亦会加大专车行业在发展前期所面临的失序风险。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被视为是对相关部门重视与监管跟进的一种督促,而不是以此进一步质疑专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甚至作为打击、否定专车市场化的理由。
那么,作为监管部门,怎样的管理才是最为恰当的?具体的管理或许考验着各地的管理与创新智慧,但有一点原则应该坚持,那就是专车服务作为一种市场化的产物,对待专车的关键仍在于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换言之,即是管理部门自己上场经营专车服务以提升市场规范。这种做法看似颇理想,但且不说相关的失败案例已太多,该做法也与当下改革倡导的简政放权,“政府管理要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理念多有出入。
应当承认,专车生来并非完美。这正是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监督的必要性所在。专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尤其是在各地对专车的管理态度未明的情况下,还需客观看待专车所存在的“成长中的烦恼”,棒杀与捧杀都不可取,否则将构成一种“污名化”效应,对专车而言既不公平,也不利于让主管部门作出更为理性的管理决策。而具体如何完善对专车的监管,是“撇开市场自己上”,还是恪守监管者本分,创新监管方式,则成为地方政府对待市场的一块试金石。
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