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灌河上“长虹”卧波

科技创新筑建放心大桥

    本文字数:2073

主  桥

跨      径:60.8+117.2+400+117.2+60.8m

通航净空:46.5×334 m

主塔基础:84根钻孔灌注桩

桩径2.5m,长108~114米

哑铃型承台,长83m、宽31m、厚6m

桥       塔:H型,高167.5m,钢锚梁锚固型式

主       梁:工字钢梁叠合混凝土桥面板

斜  拉  索:平行钢丝索,共136根

 

2012年8月开工建设,2013年4月完成主塔基础,8月完成主塔承台,2014年7月桥塔封顶,2015年3月主桥中跨合龙,2015年6月全面完工并于7月8日顺利通车。批复4年的工期,实际上只用了34个月,比批准时间提前一年多。

我省临海高等级公路灌江口大桥建设里程长、投资规模大,沿线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针对主桥斜拉桥建设风险和难点,工程建设单位和广大建设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注重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全线交工验收优良率达到100%。

工程难点:“四高一突出”

灌江口大桥位于连云港和盐城两市交界的灌河下游,概算投资15.43亿元,是临海高等级公路控制性节点工程。大桥项目全长7.644公里,其中桥梁长4.366公里,主桥为跨径400米斜拉桥,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

大型群桩基础质量控制风险高,承台温控要求高,斜拉桥施工控制要求高,深厚软基处理要求高,结构耐久性问题突出“四高一突出”的工程难点问题影响着建设进度。 

“灌江口大桥主塔采用大型群桩基础,南北桥塔共计有84根长114m直径2.5m钻孔灌注桩,需穿越粘土层和富含钙质结核的粉砂地质层,施工安全风险非常高。”大桥指挥中心谢培宁说,桥塔承台采用钢板桩围堰和刚吊箱,而刚吊箱重达1100吨,需整体制造、运输和下放,无形中开挖风险加大,而且主塔承台混凝土为10626立方米,分层分块浇筑,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要求也高。

记者了解到,灌江口大桥主桥为复杂的斜拉桥受力体系,需对塔、梁、索等结构进行精准的线性和内力控制,施工难的一种原因是大桥位于滨海环境和重化工区,空气及地表、地下水含盐量高,对混凝土、钢结构具有强腐蚀性,沿线分布深厚软土,因此,路基沉降控制难度也就随之增大。

突破瓶颈:科技来支撑

灌江口大桥建设集成了我省大桥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是现阶段我省大桥建设的又一杰作。在建设标准高、建设条件复杂、施工安全风险大的情况下,大桥共采用了10项技术创新,以一年基础、一年索塔、一年上部,总工期三年的建设计划,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廉洁、环保、创新型大桥的建设,保障了安全生产“零事故、零伤亡”。在“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为有效解决富含钙质结核的粉砂土层钻孔难题,大桥建设单位采用大扭矩反循环钻机、钢筋笼整体长线法制造等工艺技术,保证了深长群桩基础的成桩质量,桥塔基础迄今为止累计沉降仅7.4mm。

“浮吊抬吊、海驳拖带”技术,实现了长86米、宽33米、高10米、重1100吨的双壁钢围堰安全装船、运输和下放就位。对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的控制,指挥中心现场实测原材料温度、估算混凝土浇筑温度,在仿真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温控标准,采取系列行之有效的温控措施,结合温度与应力场的实时监测进行及时调整,很好地控制了2013年夏季连续高温气候条件下承台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内表温差,构件均未出现温度裂缝。

“全桥10330米湿接缝,历时7个月、37次浇筑完成,未出现一条裂缝,实现了低温环境条件下混凝土连续高效施工,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主桥桥面板湿接缝施工方面,技术人员和建设者研究解决低温超早强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技术,实现湿接缝混凝土与预制桥面板新老混凝土间协调抗裂的目标,形成包括材料和工艺在内的成套技术。

对桥塔上横梁的施工,大桥建设者采用拱架支撑方法,减少临时结构材料用量的同时,实现桥塔与主梁的同步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对设备的改造,成功采用引桥架桥机完成了主桥斜拉桥边辅跨钢梁架设和高空组拼,有效规避高墩重型构件吊装的安全风险。运用临时节点板过渡性约束的温度合龙技术,顺利实现了主桥斜拉桥的中跨合龙。

实测结果表明,桥面线形标高偏差2cm以内,斜拉索索力偏差3%以内,上下游索力差1.5%以内,桥塔、湿接缝和桥面板混凝土处于良好的压应力储备状态。

“预制、现浇相结合的方法对引桥护栏施工,由于无需移动模架,因此,护栏外观大为改善的同时,施工安全条件也得到根本改善。”谢培宁说。

 

□延伸阅读:

临海高等级公路简介

江苏省临海高等级公路是贯穿江苏沿海地区、临近海岸的公路交通大通道,也是串联我省东部沿海地区港口、临港产业园区和城镇以及自然保护区、旅游区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是省委、省政府策应国家沿海开发战略,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促进沿海滩涂开发、城镇布局、要素配置和人口集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项目线路北起连云港赣榆—苏鲁交界处,南至南通启东,与沿江高等级公路衔接,规划全长521公里,全线按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实施。按六车道规划控制用地,总造价约168亿元。项目沿线经过我省沿海3个省辖市、17个县(市、区),衔接18个新区和开发区,11个港区及9个旅游区,直接影响区域3.25万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500万。

主要工程量:新建桥梁243座,其中特大桥11座23775延米、大桥70座22775延米;特殊路基路段里程305公里,路基土石方4100万立方米,沥青路面1210万平方米。

记者  张明盼  图片供给  谢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