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揭秘南京地铁民警的“地下工作”

    本文字数:1540

通讯员 周茜 记者 万森

他们常年见不到阳光,有的人需要吃钙片补钙;他们的办公场所除了炊事员和少量文员外,绝大多数人散落在地下各个站台;他们中有的人早晨搭乘第一趟地铁上班,有的人晚上搭乘最后一趟地铁下班;他们有的人每天上下班路上用时达四五个小时……他们就是南京地铁公安民警。

每天上下班路上要5个小时

甘友福是地铁高淳站派出所民警,主要负责翔宇路南站、石湫站和高淳站的日常巡防。每天早晨6点半之前,他就得从家出发坐公交转地铁,两个半小时后才能到岗。而甘友福的上班经历只是许多地铁公安民警的缩影。

“目前南京开通的10条地铁,累计378公里,设174个站(这个数据每年都在增加)。地铁分局现有516名民警,除10%不到的警力在机关及警种大队外,其余全部散布在13个派出所。174个地铁站以主城区为中心,南面最远的在高淳、北面在六合金牛湖、西面靠近安徽岔河、东面临近镇江句容。撒在这些地铁站上的民警绝大多数住在主城区,他们每天上下班基本上都从地下穿城过,花在路上的时间相对较长。”南京市公安局地铁分局政委段宁晖透露说,由于警力有限,他们每四天就要上一个24小时的班,轮到值班时需要搭乘最后地铁返回派出所休息,早晨要搭乘地铁第一班车上岗,当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由于长时间晒不到阳光,有些民警需要吃钙片补钙。但他们从来不叫苦叫累,默默地坚守岗位。”

地铁民警为何频频上“头条”

今年4月21日晚上10点半,大厂东站派出所民警李伟执勤完毕后,和同事准备乘坐地铁回派出所备勤。上车时,见一年轻女孩在哭泣。这个女孩得知这班车不去金牛湖只到葛塘站感到很无助。女孩说,她家在安徽天长,当天晚上已约好家人在金牛湖站等她。可现在手机快没电了也打不到车。李伟立即用手机帮女孩叫了一辆车。由于已经是深夜了,李伟担心女孩的安全,在女孩上车前,加了她的微信。李伟将女孩送上网约车时特意告诉司机:“女孩是我朋友”。一路上,李伟一直和女孩聊天,直到她安全到达目的地。

而在4月11日,一位年轻女乘客在S3号线永初路站晕倒。民警在救护车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私家车变身“救护车”把女孩及时送到医院。这样的温情故事,每天都在地铁里上演,地铁和乘客之间的温情故事,经常霸占各大自媒体头条。

地铁运营20年未发生重大案件

3月21日下午3点多,地铁南京站派出所民警在盘查中发现一男子神情紧张,刻意躲避警方检查。在检查中,男子称没有带身份证件,民警遂对其进行进一步询问。

在警务室接受盘问时,男子自称王某乐,内蒙古包头人,而通过相关查询,包头人“王某乐”与该男子无论是外貌特征还是身份证号码都不相符。“你不是王某乐!” 男子顿时支吾起来,在接下来的询问中,该男子对身份信息和家庭情况多次更改反复、前后矛盾。参与办案的地铁南京站派出所民警在仔细盘问后,直接指出“你是山西人,家在大同附近。”那男子顿时方寸大乱, 交代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山西大同籍在逃人员,姓刘,33岁。地铁警方和山西警方联系,确认刘某2007年因结伙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死亡,2011年被山西警方追逃,至今已经流亡8年。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南京地铁警方打造的“四道防护圈”,将各类危险人员控制在地铁外。

“2018年南京地铁全线网总客流达11.1亿人次,同比上升了14.4%,接处警同比上升了12.3%,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13.9%,抓获犯罪嫌疑人员同比上升了30.5%。”南京地铁公安分局局长孔令钊向记者脱口报出这组数据。

孔令钊介绍说,他们打造以公安大数据应用为重点,在全线网科学设置多个识别点位,优化查控堵截机制,扩充违法犯罪嫌疑人底库,完善查获处置预案,把南京地铁打造成巡检查疑、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的铜墙铁壁,2018年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同比增幅400%。他还透露,加上地铁运营公司的以设备安检打造“过滤防护圈”以及以“平安合伙人”打造“协作防护圈”构成了地铁警方打造的“四道防护圈”。正是这“四道防护圈”守护着地铁的平安,运营20年未发生重大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