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要对世界说心事

    本文字数:1441

《一句顶一万句》剧照

作为2019南京戏剧节的一部大戏,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将于6月25、26日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

刘震云的小说很有影视缘,却极少被改编成话剧。2017年,《一句顶一万句》被牟森改编成剧本后,刘震云直呼“非常牛,他太牛了”,他把牟森称作是中国先锋话剧的“祖宗”。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于2009年,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译有20多种语言,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文学批评家张清华评价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曲生存的悲歌,一部命运的戏剧,一曲婉转凄凉的民间咏叹调,一部题旨与叙事完全统一的‘炫技’之书,一部充溢着生命的大悲凉和生存的真荒诞的小说。”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了20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杨百顺为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了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讲述了杨百顺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回延津的故事,书中的大部分人物是中国最底层老百姓。戏剧版《一句顶一万句》由牟森亲笔改编并执导,以曹青娥的多舛命途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中原人自我救赎的历程,力图呈现中国百姓精神生活的图景。

牟森在当代戏剧界是一个传奇。1986年,牟森创立了“蛙实验剧团”,是当代中国诞生的首个独立的民间戏剧团体;1987年,他排演了尤涅斯库的《犀牛》,为中国实验戏剧迈出了第一步;1989年,他在《大神布朗》的节目单上留下了一篇名为《蛙实验剧团致观众》的文字,被后人看作是实验戏剧先驱者的重要宣言之一。不过,在1997年牟森以《倾述》进行了第一次商演尝试后,从戏剧创作巅峰期悄然隐退。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刘震云刚推出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时,两人就有合作的机会,但因故未能成行。合作《一句顶一万句》源自很多巧合和缘分,牟森说:“10年前,刘老师刚出版《我叫刘跃进》,他有段采访我印象特别深,就是谈他和书中创造的人物的关系,叫‘河南汴梁的理论’。大概是说,刘老师和他书中创造的人物都出发去汴梁,后来在黄河边的大柳树下遇到了,刘老师说你去哪?去汴梁。那人问,你呢?也去汴梁。两人树下抽起烟来,特别对劲,最后说一块走吧。”

看了那段采访,牟森觉得刘震云其实是在说:“两个人的相遇可遇不可求,人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几个能真正说上几句话的人,这个想法与他两年后出版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不谋而合。”看完小说后,打动牟森的地方是,“小说中这些人物的随遇而安,有时去寻找、遇到一个人,听到一句话心就安了,就住下来了。这个人,其实是我们自己。10年前,刘老师说,谁与我结伴而行?今天我想说,震云哥,我与你同行,一块去汴梁。”

牟森的这段话,让刘震云也很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牟森改编的剧本。“当时拿到剧本的时候,我的女儿、助理都在身边,我就发给他们一块看。大家看完后,观点一致,非常牛,太牛了。”

刘震云觉得,牟森的剧本不仅仅是把小说改成了话剧,而是开创了一种可能。“牟森老弟对作品里的人物和故事,以及读者、观众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其实就是通过小说中河南出产的人物,对世界说点自己的心事。但是他没有满足于去讲故事,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心事’。”

刘震云看到日本书评人丰崎由美说,《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说出了中国老百姓的肺腑之言。他觉得,牟森同样是想让书中的这些人物说出“心事”,“这里面有很多被忽略的人,有杀猪的,有贩驴的,他把这些历史泥泞里被忽略的人和事抽离出来。通过人物的语言、声音、行动的配合,做了开创性的一件事,可以说能让中国话剧耳目一新。”

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