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熊发仁:点亮不灭的航标灯

    本文字数:2009

 特约记者 刘毅

从19岁到59岁,整整41年,他一心一意只做了一件事——安心扎根于苏北燕尾港,从事一线航标维护管理。14000多个日日夜夜,他身处环境艰苦的盐碱地,爱岗敬业,无怨无悔,年航标维护量5万多座天,航标正常率99.94%,航标维护正常率100%,每年为上万艘次船舶照亮前行之路。他就是近日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总工会授予“最美职工”荣誉称号的熊发仁。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燕尾港航标班的前身是海军管理的无线电指向标站,后移交到交通部。熊发仁从1978年应征入伍来到燕尾港至今,整整41年,一直守护着这片海域的航标灯,保障海上航行和港口生产运营安全。

航标维护工作是一份又重又累的体力活。41年来,每次航标巡检、维护,熊发仁都冲在前面,身体力行,坚决完成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每次巡检或维护灌河灯桩,熊发仁挑着重重的器材设备,沿岸边徒步行走在崎岖湿滑、青苔附面的导堤上,一个来回就是30余里,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导堤石头上。

有一次,为了紧急抢修损坏的航标灯,熊发仁冒着海上8级大风乘船出海,天上飘着小雪,冰冷剌骨,小船在海水中飘浮不定,随时都可能翻船。熊发仁和他的同事们衣服从里湿到外,冻得直打哆嗦。他让值班室隔两分钟相互联系一次,如无人应答,就说明出事了,马上派人来海上救援。就这样,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顶着风浪修好了损坏的航标灯。

2012年12月13日晚,航标班接到通知:灌河口18号灯浮可能断缆漂失至盐城滨海海域,请立即组织搜寻。熊发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连夜组织人员冒着小雨,顶着六七级大风,在零下5~6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下,蹚着齐大腿深的淤泥步行12余里,终于找到了灯浮,为国家减少了十几万元损失。近29个小时茶水未进,熊发仁他们又冷又饿,浑身成了泥人,直到次日凌晨3点,艰难走回单位,吃到一碗热面条。

有一种信念叫坚守

熊发仁外表儒雅、身材瘦弱,神情却十分沉稳、坚定,有军人气质。他的手布满伤痕,这与他工作性质和长年的摔打磨砺密不可分。

41年来,与航标“亲密接触”的熊发仁被深深烙上了各种印记。电池铅酸液体溅到手上,立刻烧掉一层皮;冬天光着大腿举着工具趟过刺骨的浅水礁石;密集的海蛎壳像刀片一样,划得脚上鲜血直流;站在剧烈摇晃的灯浮上晕标,不停吐,吐完继续干活。

航标维护,是一份出生入死的苦差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面对摇摆不定的灯浮和漂忽起伏的工作船进行跳标作业,每一次都是“生死劫”。

2012年的冬天,海上有座航标出现故障。当时已经53岁的熊发仁和两位同事乘船前往修理。他第一个跳上在海中摇晃的灯标,不料风大浪急,租借来的渔船狠狠撞在灯标上,熊发仁的头部一下子磕在船边,顿时就晕了过去,幸好身体挂在了航标上。如果不是戴着安全帽,或者是偏一点掉进海里,后果不堪设想。

对熊发仁而言,这么多年来,他守护的不仅仅是航标灯塔,更是自己心中的一盏灯,那是信念的灯、责任的灯。有人为熊发仁算了一笔账:41年来,他坚守岗位14396天,住站12160天,海上作业11040次,维修灯塔1440座次,维护保养航标1489200次,行走海港滩涂331200公里,处理险情1920次。

有一种姿态叫奋进

航标维护管理是一项技术活,熊发仁长期坚持自学无线电、电子电工、网络通讯、科技英语等与航标业务有关的知识,48岁时,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证书。

平日里,熊发仁喜好自己动手,发明创造。在他的带领下,班组设立了技术改造室,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解决生产难题。先后完成“DGPS(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站发射天线防雷改造”等多项课题,有效解决了雷雨时损坏发射机和危及操作人员安全等问题。

针对海上灯浮蓄电池极柱氧化断线问题,熊发仁对海上60座航标进行了分析实验和技术改造,有效解决了蓄电池极柱氧化断线问题,提高了航标正常率,降低了维护成本。该项目荣获2015年度上海市职工合理化建议项目创新奖。他撰写的《航标电池极柱氧化研究》论文,被中国航海协会航标专业委员会评为一等奖。他受邀走上中国航标专业学术论坛的最高讲台,在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上公开演讲。

2018年9月,熊发仁所著的《航海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北斗卫星遥测遥控终端在灌河航道上的推广与应用》被评为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2018年底,熊发仁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燕尾港航标班座落于一片盐碱地上,满眼是芦苇和海草,终日听到的是嘶鸣的海风,生活单调而艰苦。然而燕尾港班组的小院落,却打理得一尘不染、整洁有序,在业内有着全国沿海“航标第一班”的美誉。

为了在艰苦环境中凝聚人心,熊发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小家”建设。他带领大家绿化环境、种地养鸡,配置齐全的文体活动器材,设置职工活动室,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航标班获得了全国模范职工小家、上海海事局模范职工小家等称号。

41年来, 在熊发仁眼里,班组就是家。日夜相处的航标、设备既是他的伙伴又是他的亲人。他曾有很多机会转岗照顾家庭,但均被一一婉拒。他常说:“我是党员、是退伍老兵,熟悉这片海,这里的每一座航标我都如数家珍,工作起来事半功倍。让我走,我放心不下,舍不得离开。”

41年来,熊发仁始终践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航标灯精神,用不灭的灯光照亮航程,最终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