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安静的声音
本文字数:1415
谷玲玲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最安静的声音,我认为那就是琴音。
第一次听古琴,是10多年前与好友去小傅的茶室喝陈年普洱。茶室优雅安静,靠墙的长案上摆着素净的青花瓷瓶,一张矮几上横卧着一架紫檀色乐器,那就是古琴。品茶酣时,小傅即兴弹了一曲《秋风词》。琴声古朴,略微低沉,独特的左手走音仿若触摸心弦,令人心情安静。一瞬间,我爱上了古琴。
呈流畅狭长形的古琴体积小巧,可背可抱,在室内或户外,携带、抚奏都很方便。传说第一架古琴是由神农氏制作的,他“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可见古琴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弹奏和谐之音的。古琴没有“琴码”,有效琴弦很长,抚奏时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安静的琴声,有如风过林梢,细雨润物,悄然无声。古代最高明的琴师都是师法于大自然,或高山,或流水,或鸟鸣,或松风,所以古琴的音色往往很幽静清亮,能表达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意,烘托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静谧。《西厢记》里崔莺莺夜听琴,形容琴声如“步摇宝髻玲珑、裙拖环珮玎冬、铁马檐前骤风、吉丁当敲响帘栊、疏竹潇潇曲槛中、漏声长滴响壶铜”,这些都是以清幽的事物来形容琴声的。记得有次听桂世民先生弹《梅花三弄》。曲子泛音回旋,每个音符都那么清澈、明亮、干净。音量不大,却极有穿透力,令人五脏六腑均熨贴、坦荡。《伯牙心法》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我想,这就是我想要听的安静的声音。这声音,让人将日日浮躁的心一点点按捺下去,沉寂下去,将平日里混混沌沌的思绪涤荡扫尽。
心静了,内心也就平衡了。“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这种乐器,便是教人心情平静的乐器。人们弹琴,即是抒情咏怀,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操,琴曲即心曲。古人高山流水觅知音,志趣相投,心领神会,算是古今第一乐事。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在他眼里,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操,何必一定要弹出声响来?无弦琴也可以!这和他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一脉相承。人琴合一,物我两忘,不管是我见南山,还是南山见我,意趣就在那里,形式都是次要,关键是情操和品格。李白说:“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琴到无人听时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弹筝悦人,弹琴悦心。”弹琴的根本目的是愉悦自己的性情,最大的乐趣是知音听懂弦外之音。青年古琴家葛勇也曾说:“我有好琴曲,弹与知音听。”
抚琴如修行。心烦气燥的琴师是奏不出好琴曲的,只有心平气和,不疾不躁,才能人琴合一,物我两忘。古琴最适合在夜阑人静时弹奏,最好是在二更时,因为一更尚早有喧哗,三更太晚人已倦,二更寂静正当时。《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弹琴,讲究“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心不外想,心思就静了。不胡思乱想,不患得患失,不猜东猜西,心似白云,意如流水。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将市井喧嚣关于红尘之外,去听一听安静的声音。保持内心宁静,对生命充满敬畏,做一个既感性又知性、既细腻又犷达的人。做一个中正平和、温柔敦厚、清微淡远的人。平日里,对月弹琴,仰望星空,低嗅花香,浅饮清茶,轻轻呼吸,倾听天籁,拥山水入怀,揽皓月入襟,心无杂声,胸纳大音。有了这样的襟怀,在任何时候,人都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