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群众视点

不要漠视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本文字数:1486

 胡琪

“工匠精神”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媒体频频出现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 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不少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侧重于“创新”的意义,弱化甚至漠视了最关键的“敬业”内核。讲到“工匠精神”言必谈创新、述必及技术,各地、各领域评选的“大工匠”也大多是技术能手、创新骨干,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要求放到了一边。这种把“工匠精神”片面化的倾向令人堪忧。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要求人们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把份内事做好、做到极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而侧重于发明创造,那必然会导致大工匠造次品。美国波音两架飞机失事就是例证。在我们的心目中,设计制造飞机自动防失速系统的人,一定是令人敬仰的“大工匠”。然而,正是由于波音公司疏忽麻痹,没有认真检测发现缺陷,导致两个航班上所有乘客及机组人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弘扬“工匠精神”只注重创新,而忽视敬业、精益的最典型案例。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更是不胜枚举。现在的商品房质量令人堪忧是不争的事实,不是中国建筑技术和装备退步了,而是一些建筑工人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可以这么说,当今中国绝大多数质量问题,都是忽视了“工匠精神”的“敬业、精益、专注”这些基本内涵造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倡导“工匠精神”,大力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

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做得更好。从业者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

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

当然,弘扬“工匠精神”也不能忽略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意义。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蒸气机、电话、飞机的创造,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