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读读写写】

完美的珍珠

——《冰心散文》读后

    本文字数:1614

张 芳

个人观点,总觉得女作家文章是更容易抓住读者的,无他,主要是她们的作品亲切、谨严,且多关注身边的风景,较之于宏大叙事,飘逸着海棠糕气息的日常生活叙事当然更对普通读者胃口。不过好比硬币有两面,女作家文章亦然,正面如前所述,它们易令读者一见如故,反面则不大美妙,很多作品过于絮叨和感伤,无法长久占据读者的心。

只是凡事皆有例外,有一位女士作品天然有女作家之长而几无其之短,能令人一见倾心又能长相厮守。她与你闲谈的内容并没有多少奇特之处,不过是在一个有着天青色基调的中式庭院里,在袅袅上升的明前茶香气里,轻言细语地同你讨论母爱、童年生活和自然之美——但有些事就是这般难以解释,我无法抗拒地喜爱这些作品,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读它都不厌倦,无论是《往事》《闲情》还是《寄小读者》,它在我心中都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显而易见,这位眼神明亮、举止娴雅的女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冰心。

还记得初与冰心作品相遇的情形。那时我读小学五年级,因为作文被语文老师夸赞过几回,不免生出了一点虚荣心,希望这样的殊荣能保持下去。只是天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有一回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叫《我的母亲》,尽管也绞尽脑汁写了,结果还是只拿了一个平平的分数。不过有位女同学拿到了最高分,其他的长处记不清了,印象深刻的是她很擅长引经据典,有一段关于母爱的引文尤其出彩:“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我当时佩服极了,既觉得原文完美如珍珠,又觉引用它的人堪称博学,于是特为找了这位平时有些骄傲的女同学私下里交流。幸运的是女同学这次不骄矜,以相当愉快的口吻告诉我:这段引文出自“五四”时期最有名的女作家之一冰心,同时期与她齐名的女作家还有庐隐、石评梅等等,不过她们都不如冰心幸福。第二天她还带来了摘录在蓝色软面抄笔记本上的整篇原文……从此,冰心这个名字就刀刻斧凿一样,印在我朦胧崇拜着美的12岁记忆里。

后来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结识了更多中国优秀的现代作家,说实话我真迷恋他们带着鲜明个人风格的笔调,例如鲁迅作品《故乡》里的沉郁冷峻,郁达夫《故都的秋》里江南士子特有的超逸放达,朱自清《背影》里略有些清冷的温情,不过再怎么迷恋,我都忘不了冰心作品如红芙蕖一般纤尘不染、超凡脱俗的气质!除了细品语文课本里已有的《往事(一)之十四》《小桔灯》之外,我又迫不及待跑到新华书店用积攒多日的零花钱买了一本《冰心散文》,不为别的,只因她是我遇到的第一位出名的中国现代作家,而且她文章里经意不经意流露出的纯净甜蜜的氛围,实在很能满足一名少女对未来生活的遐想!

转眼20多年过去了,很多年轻时的爱好早已为各种杂务所取代,所幸阅读这一项嗜好却被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前些时小病在家,想找些轻省的事做,便动手整理凌乱的书橱。整理时意外地发现,家中几千册藏书,竟差不多有一半是女作家的书,不过,这些女作家我时时重温的不会超过20位了,按结识的顺序她们分别是冰心、萧红、丁玲、张爱玲、苏青、凌叔华、苏雪林、杨绛……因为那本《冰心散文》摆放在书橱十分醒目的位置,于是情不自禁地取出来重读。

教我欣慰的是,走了20余年的辛苦路重见冰心,她那些晶莹剔透的文字仍能打动今天的我!冰心的文章好像总被爱包围着,我爱读她与山河岁月的相亲:“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回过头来,只一道的断瓦颓垣,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原来是故家陵阙!”(《图画》)与儿童相处时的怡然也是我读不厌的:“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地来了,放下几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梦中,偷偷地放在床边几上。——开眼瞥见了,黄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衬着淡绿的短瓶。”(《闲情》)……平心而论,要说作品的清隽别致,萧红、张爱玲这些女作家比起冰心并不差什么,但要说到生活安宁,字里行间处处流溢着对这个世界无尽的爱意,那恐怕是冰心女士更胜一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