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共画同心圆 共筑小康梦
——南通市人社局助力西部就业脱贫纪实
本文字数:3089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南通,一派生机勃勃。
3月15日下午,32岁的外来务工者常玉平下班后,像往常一样到菜市场买菜,不同的是,这天他多买了几个“硬菜”。
“吃饭啦!”常玉平烹制好后,张罗妻子、女儿用餐。
“爸爸,今天为啥这么多好吃的呀?”6岁半的女儿甚是惊喜。
“今天是爸爸妈妈来南通整整12周年纪念日,所以要庆祝一下呀!”常玉平满脸悦色地答道。
天色渐黑,这个普通的一家三口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欢声笑语不时飞出窗外……
如此温馨的画面,缘自12年前南通在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举办的一场劳务协作招聘会,当时年仅20岁的常玉平签约到南通一家制造业企业,并由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经年数载,春华秋实。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指引下,南通以“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多路径、大纵深地布局西部就业扶贫事业。截至去年底,累计在西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基地39个,吸纳就业参保务工人员62600余名,范围覆盖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一场绵延百年的大爱
追溯南通与临夏的交往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南通先贤、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
早在1913年,甘肃青年牛载坤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结识并接受了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理念,创办了康乐县第一所学校“树风学校”,开启该县近代教育先河。
1995年,南通市职工袁雨洲主动资助康乐县一名回族失学儿童。随着资助活动的扩展,劳务协作的种子也开始逐渐萌芽。2006年,在两地人社部门推动下,康乐县组织13名农民工赴南通务工,由此拉开两地劳务协作序幕。
“本着助力脱贫、互为需求、共同发展的思路,我们不断深化与临夏的劳务对接。”南通市人社局局长凌建华列举了几个重要节点:
2007年,两地签定劳务合作协议,由单一劳务输送向源头培养、联合办学等领域拓展;2013年,“临夏州劳务办驻通劳务服务中心”在南通揭牌,两地建立起劳务对接的“绿色通道”;2018年,南通市人社局派员到临夏州回访,重点探讨无技能、低文化贫困劳动力输送就业、招引回族富余劳动力就业等实际操作问题……
截至目前,南通市与临夏州已成功举办七届人力资源洽谈活动,先后拨付16万元援助资金用于临夏州开展劳务输出。
常玉平就是2007年两地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后的首批受益者。在南通务工12年,他的人生实现了华丽蜕变:月薪从刚来时2400元增长到现在的6000多元,翻了近三番;因被省、市分别表彰为“甘肃在江苏优秀务工人员”和“临夏在南通优秀务工人员”,2015年成功申请经济适用房;在南通组建家庭,并且有了可爱的女儿……
“这座城市给了我太多的改变,我会一直待下去!”常玉平坚定地说。
“临夏务工人员勤劳、朴实、肯吃苦,深受我市用人单位青睐。”凌建华介绍,如今临夏已经成为南通重要的劳务来源基地,累计输送来通就业8000多人次,其中参保人员2457人。
除了劳务扶贫,南通市人社局的干部职工不忘延续捐资助学的好传统,积极开展希望工程公益活动,迄今已有近百名人社工作人员结对捐助康乐县百余名失学儿童,累计救助金额近40万元。
源于教育,兴于劳务,长于双赢。南通市人社局悉心培育的扶贫之树,正在两地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一次跨越千里的牵手
“外出务工,首选南通”,这是现今流传在陕西省汉中市就业市场的一句口号。
一个西部贫困地区,何以对南通如此信赖?这要从两地建立对口帮扶机制说起。
“为响应苏陕扶贫协作号召,2016年,我们主动与汉中对接,在江苏省率先开展苏陕劳务协作相关工作。”南通市就管中心主任沈志和介绍。
为帮助汉中解决大批贫困群众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难题”,近两年南通市人社局不断加大与汉中对接力度,在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
2017年4月,两地共同组织召开通汉劳务协作县级对接洽谈会,南通由此成为江苏省第一家与对口地市全面建立县际协作帮扶的地区;
2018年2月,南通海门市在汉中勉县创办首个苏陕劳务协作专业服务平台——勉县(海门)就业扶贫服务中心;
是年6月,由南通市人社局资助10万元援建的苏陕扶贫协作首个标准化人社基层平台,在汉中略阳县接官亭镇建成启用;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汉劳务协作迈上发展快车道。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南通便组织126家知名企业赴汉中等地开展劳动力招引活动。2月24日当天,就有500多名汉中务工人员集中抵通,24岁的李保宏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在家乡做导游收入稳定,但并不高,想趁着年轻出来闯闯。”李保宏说:“是政府合作举办的招聘会吸引了我,感觉特别有保障。”现在,李保宏应聘到了南通市区的南亚塑胶,每月薪酬在5000元至7000元之间。
在做好“输血”工作的同时,南通市人社局还积极协调本地产业向汉中转移,增强贫困地区“自主造血”能力。
走进国家贫困县汉中勉县职教中心,“政力制衣”四个字格外醒目。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由南通海门市企业家赵海峰创办,是首个落地的苏陕产业协作项目。
“来勉县建厂,是双赢的,既能够响应中央号召,也能够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赵海峰介绍,一期工程投产至今,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近百人,年人均增加收入达2.5万元,“二期项目投产后,用工可增至约1500人,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按照“产业合作促发展、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增收脱贫奔小康”的思路,南通市人社局积极支持汉中发展社区工厂扶贫模式,涌现出勉县恒源祥(南通)纺织品有限公司、略阳县留守妇女社区“扶贫工厂”等一批合作典范。
万涓滴水,汇流成河。截至去年底,两地已携手举办50多场招聘活动,成功帮助2277名汉中贫困劳动力和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来通就业参保,实现了两地劳务合作共赢。
一曲人本关怀的赞歌
“如果你们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和矛盾,可以直接打电话跟我们联系,由我们出面和企业沟通,这是我的手机号码……”
3月7日,南通市就管中心市场管理科科长张青,来到市区大生集团进行回访,与刚到这里就业的务工者面对面交谈,了解工作生活情况,消除他们初来乍到时的陌生感和后顾之忧。
回访时,张青就碰到一对“心里憋屈”的陕西宁强老乡陈秀英和魏长虹。原来,夫妻俩想住公司的夫妻间,但大生公司的“夫妻间”在唐闸本部,而且最近又满员了,俩人觉得实在不太方便,企业说给他们每人每月200元补贴,帮他们在附近租间民房,两人却理解成每月只加200元,还有点不高兴。
了解情况后,张青和他们一解释,两人这才眉头舒展。“其实也不是大问题,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和企业沟通,就容易造成误会。”作为负责两地对接的南通就管中心工作人员,张青成了老乡眼中的“娘家人”“和事佬”。
留人重在留心。在一次赴康乐县招聘时,一对回族夫妇在南通金秋集团的展位前愁眉苦脸:企业里有专门的回族餐厅,但孩子在学校里吃饭怎么办?集团领导当场拍板,给他们安排对班,宿舍里安置电磁炉等炊具,确保有人可以给孩子做饭,于是二人当即与企业签了约。
说起南通的人本关怀,同样来自康乐县的常玉平激动不已:“企业不仅帮我们缴纳五险一金,而且每年组织一次外出旅游,报销一次探亲往返交通费,一年要发三到四次奖金,还提供免费餐饮……”
为让来通务工人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南通市人社局建立了统一的接站制度,只要是输送来通就业的人员,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无论白天还是深夜,无论人多人少,他们都会组织企业派专车专人接站,并举行欢迎仪式。
此外,近年来南通市还通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及发放稳岗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失业保险费率从3%降至1%,仅这一项就为企业减负32亿元,大大减少了企业用工成本。”沈志和说,输送奖励、招聘奖励、就业奖励等用工补贴政策的落实,也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院校为企业引进劳动力,激活了劳务协作、就业扶贫的一池春水。
扶贫见真情,抓铁亦留痕。如今,工作生活在江海大地上的6万多名西部贫困地区务工人员,已成为支撑“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通讯员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