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许艳春:做壶是一种享受
本文字数:973
出生在教师家庭,她却在17岁时选择了当时备受冷落的紫砂行业,因为天分和专注,她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陶艺家。她就是许艳春,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四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作为宜兴市唯一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许艳春原本是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名普通工人,命运的转机来自厂领导对人才的重视。1985年,该厂推荐几位徒工参加全国艺术院校高考,许艳春有幸被推荐,并顺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得益于3年学徒的基础,她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院派的教育,又让她对美的表现有了更多思考。进入高年级后,她开始大胆对传统器皿形态进行剖析、研究,尝试创作出新的形态。
1989年,她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制作的宣传画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同年7月,她完成学业回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工作。她给自己确立了目标,要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有很长一段时间,许艳春习惯于用干湿适中的泥料来成型,但很多效果及形态做不出来。“如果换上较软的泥料,效果会如何?”她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在多次失败后,她终于掌握了窍门。
她很兴奋,因为无数次尝试所产生的形态是传统的成型方法达不到的,也有别于传统的制壶方法。她总是先设计图纸,再打样,反复多次调整好后再制作。而她“捏”壶成型的制作方法,多为即兴之作,凭借的是审美能力和驾驭泥料的能力。靠着一双手,她努力找寻泥性的特点,并将泥料中最自然的属性保留且展示出来,追求着每件作品的唯一性。
绿泥嵌贝壶,扁圆的身筒,墨绿的色彩,多环形的把,壶体如何装饰?经过多方比较,她最终选择了螺钿,并下足功夫将一片片薄薄的螺钿加工成大小不等的圆形,镶嵌在壶体的丰肩部位,再进行打磨、抛光处理。这件作品进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被永久典藏。
1994年,为了向前辈、同行学习交流,许艳春把多年来的想法变为现实,将制作的一批实验作品结集,交由文物出版社以《寻找未来》为名出版。书中展示了她对紫砂壶艺成型方法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推出了“摔壶系列”“捏壶系列”等。在壶艺装饰方面,推出了利用复合材料进行壶体装饰的“镶嵌系列”;在造型方面,推出了“几何形系列”。由于是国内第一本探索紫砂艺术的作品集,《寻找未来》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进行报道介绍,书中的三件作品在1997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尽管荣誉满满,许艳春却不骄不躁,她只想专心做陶。她说:“我做壶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一种享受。”
甘红 王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