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

    本文字数:1469

前段时间大火的古装剧《知否》里,红色的婚服,繁复的礼节,浩大的声势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古代,“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古代士子人生的两大喜事,新婚之喜被称为“小登科”,科考之喜被称为“大登科”。

1300年科举历史长河中,曾产生出800多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余名举人,他们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科举及第后入仕为官。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他们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部科举史,是无数古代士子追求家国之梦的奋斗史和励志史,更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近期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推出“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文物展,从古代士子个人角度出发,带领观众们体验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完整人生历程。

展览日期:2019年3月4日-4月18日

展览地点: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寒窗苦读 贡院赴考

书箱(清)

科举是古代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选官制度,其创立于隋代,止于清末,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一般设在县城、省城和京城,大部分士子要怀揣着梦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家乡,前往考试场所,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雨兼程。明清读书人需沿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程序逐级应试,短则几年,长则数载,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度创立之后,科举及第成为家族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家族会高度重视后代的读书应试,希望子弟们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入仕为官,光耀门楣,造福百姓。

春风得意 金榜题名

金榜题名、入仕为官是古代读书人的终生理想,也是个人、家族的巨大荣耀,更是成为一种社会的集体风尚。古代君王于科场之中博求俊彦,以为致治之具。

殿试后举行传胪大典,皇帝宣布新科进士名次,后张挂金榜,状元带领新科进士们观榜,朝廷还会在礼部赐恩荣盛宴。明清时期于国子监内立进士题名碑,在上面镌刻进士的名字、籍贯、名次,这些对于参加科考的士子而言,是何等的荣耀和光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27岁成为进士后,就曾在曲江宴上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慷慨诗句。图为五子登科状元郎喜帖(清)

金玉良缘 洞房花烛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古代士子人生的两大喜事,因为科举考试,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才子佳人故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的就是张生应试高中状元后,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历经波折,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才子佳人在组成幸福的家庭后,科举还在家庭和家族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明清时期,建牌坊、修府第、挂匾额、立碑刻与旗杆石等是最为常见的表彰方式,这不仅让士子金榜题名的荣耀广为流传,对于教育家族中的后代有着教化的作用。

除此之外,科举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民间有状元饭、状元糕、状元茶、状元酒,划龙船也有独占鳌头、指日高升等称法,小孩上学送定胜糕和粽子以祈“高中”等等。自宋代起,开始流行“状元局”的游戏。《状元筹乐府》里曾诗云:升官图里夸捷径,科甲丛中更争胜。

展览中还设有各种社教活动:小朋友可以体验清代考生服饰,穿越到清代做一回小考生,还可以模仿古代考生集体诵读《三字经》、唐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大家还可以写下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的祝福话语,以科举博物馆文创产品“梅花笺”的形式投递在信箱中或放置在许愿树上,待到节日,科举博物馆将选取十封最有情怀的信件,在官方公众号上进行展示,并给他们寄送相关纪念品;还可以在展厅结尾体验观榜,亲手撰写自己的名字和籍贯在金榜上。

脸盆架(清)

“一路连科”糕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