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保护个人信息,建议这么做
阅读数:759 本文字数:1116
王士强(某外企白领):
我的信息不让你知道那么多
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自律,增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养成好的习惯。比如处理快递包裹时,要及时销毁包裹上面的信息条。面对一些扫码送礼品、扫码抽大奖、留号码送红包等商业噱头时,要保持理智,不能为蝇头小利所动,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住址、通讯号码等信息。还有很多手机应用APP在安装使用时会索要超出应用功能的权限,有些授权条款比较隐蔽,要谨慎留心。特别是有些APP强制索取不必要的个人信息,用户不“乖乖”授权就无法正常使用。对于不合理的权限要求,宁愿放弃使用也不能随意妥协。只要大家都能做到自觉抵制“霸王条款”,那些野蛮的APP就会失去蔓延的土壤,就能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个大口子。只要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自律并提高警惕,“信息贩子”就会失去很多可乘之机。
韩导勤(退休干部):
卸下你伪装的“马甲”打破你深耕的“套路”
我们老年一族,对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格外看重、充满信任、饱含感情。因而极易被各种“盗穿”官媒“马甲”的信息误导,泄露个人信息,甚至上当受欺诈。时下,在不少非党报党刊的纸媒上,甚至在很多商业平台上,经常出现“官方平台”这样撩人眼球的字眼。“官方平台”是个啥玩意?说白了,就是向读者推荐各种产品的一块金字招牌!商家之所以乐意在“官方平台”做广告,就是在盗用人们对“官方”的看重和信任,让“官方”二字发力,起到为自己推销产品的目的。
显而易见,“官方平台”潜在着猫腻,你不在党政机关报之列,这“官”又在何 “方”呢?说是一种巧取豪夺的“冒用”并不为过!隔三差五,就会有“我是××官方平台,向您推荐××产品……”之类的骚扰电话打上门来,令读者失望心烦。如此看来,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官方平台”,已经成为灰黑产业的温床,应当治理清除。
刘振(某部委工作人员):
增强司法威慑 严惩非法披露个人信息
非法披露个人信息应当成为治理的重点。我有这样的经历,到某地出差之前,从未接到过该地的推销电话、骚扰信息。但是一旦去过某个城市出差办事,产生了住行等消费之后,紧接着就会收到该地区号推销电话的密集“轰炸”。可以肯定,是消费过程中商家获取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但是追究起来又比较困难,究竟哪个商家不当披露个人信息不易证实,个人维权的难度可想而知。建议建立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消费者协会、公益社会团体等对非法获取、披露消费者信息行为进行公益诉讼的权能;改革个人信息案件诉讼制度,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增强维权力度和司法威慑力,让非法牟利者不敢逞其侥幸。
主持人:绿色低碳是一股强劲的时尚潮流,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更环保的生活方式。您有哪些绿色低碳生活的好习惯、好办法?欢迎来晒一晒。来稿300字左右。微信号:Zhigongliaoba; 邮箱:10366391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