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寻找人生的“唐古拉”
—— 毕飞宇散文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读札
本文字数:1752
孙成栋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每个人的心底都永驻着一个童年。
这是芸芸众生的由衷感喟,也是漫漫尘世的真切写照。作为一位在蟒蛇河畔长大的“70后”,作为一位刚刚读完毕飞宇散文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的读者,我的感受尤其强烈。不管孩提时代乡村面貌如何凋敝,家庭经济怎样拮据,生活负担何等沉重,都不妨碍其凝结成一段氤氲着苦香的回忆,沉淀为一份在贫寒中发酵的美好。因为,在时光丛岭的深处,总有一条清凌凌的小溪在流淌,流过旷野,流过丘壑,流过乱石,流过村庄,流过传说,流过纤尘不染的童眸。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可谓一段具有鲜明特殊性的时代切片。这是一个冰坨与春雷碰撞的时代,这是一个锈锚与新帆博弈的时代,这是一个阴霾与阳光角力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童年“旧素描”,一份“过来人”写给“凝望者”的儿时回忆,一帧适合家长和孩子乃至整个读者群共读的“岁月标本”,《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堪称“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年轮谱系”之开篇。该书以记叙性非虚构文体,为读者讲述作家在水乡兴化的成长记事。全书风格独特、意味隽永,庄重与诙谐并具,情感与记忆交织,苦涩与快慰齐洇,给人以发自肺腑的真切体验与由衷共鸣。
或许正是因之于作家丰盈的童年生活底蕴,该书的每一个字句均言之有物、述之成趣、品之回甘。“衣食住行”“玩过的东西”“我和动物们”“手艺人”“大地”“童年情境”等一个个地气浓郁的篇章,“红领巾泳裤”“奶奶的蚕豆”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节,让人在“含泪的微笑”中领略乡土的情韵,感受童稚的纯澈,憬悟生活的质感,切近幸福的脉搏。甚至可以说,正是童年的漫漫风沙,涵养出一位水乡少年绵延一生的心灵绿洲,孕育出一双童眸里永远不会被浊世侵染的清辉。
作为一位与毕飞宇有着相似岁月“屐痕”的父亲,我也时常对孩子乃至身边的其他小朋友们说“我们小时候……”。就像本书所言,我会下意识地、情不自禁地、坦诚地告诉他们: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最缺少的是什么,最忌惮的是什么,最大的梦想是什么,藏得最深的秘密是什么,闯过的最大的祸端是什么,最难以启齿的心事是什么……翻开这本书,如同翻看一帧帧自己最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甚至风化、起皱、干枯、破损、霉变,可每一张都讲述一瓣故事,蕴涵一份情怀,绽放一朵回忆,激起一簇浪花,折射一个时代。
朝花“午”拾,意蕴盈然。我思忖着,作家的本次书写,其实不仅是自己的“个体倾诉”,不仅是与新生代少年儿童的“心灵对话”,也是在帮一代人捕捞沉没的童年记忆。也许和我一样,有千千万万的父母通过翻看这本书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是的,童年的印象,宛如岁月驿途上的吉光片羽,纵若依稀如梦,却始终洋溢着蕴藉而清新的意趣。从这层意义上说,童年的记忆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童年印象,是一笔值得珍藏和反刍的永恒财富。就像女儿读了这本书后对我说:“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小时候……” ,所传递给我的不仅是欣慰、感动,更有一份无形的力量。
作家在本书中“讲故事”的口吻温存而风趣,融“意义和意思”于一体,对青少年乃至成人均极具亲和力,这也正是该书引起广泛共鸣和强烈反响的“秘诀”之一。的确,少年儿童的目光最清澈,少年儿童的心灵最纯洁,少年儿童的世界最烂漫,少年儿童的未来最丰硕。童心向未来,共筑中国梦,这是成长之梦、发展之梦、繁荣之梦、小康之梦、腾飞之梦、辉煌之梦。而实现这些梦,需要一代代人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少年的成长、参与、献力、担纲。从祖辈、父辈等一辈辈人的足迹中吸取的能量,是他们茁壮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我想,这应该也是本书所承载的使命之一吧。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金色的书页记录着一路坎坷、一份铭记、一种慰藉,诠释着一颗童心的无限张力,更展现着一部饱含正能量的“岁月诗章”。阅读力作,时光的风霜冰释了曾经,也给了我们一片可以仰望的星空。今天的孩童,就是明天的栋梁。在中国梦的鼓舞下,每一个蓬勃成长的孩子,都会怀揣春天的种子,采撷阳光、煦风和雨露,用青春的激情和奋斗去浇灌每一个“我”的梦,让梦想之花尽情绽放。
如果说人生是长江,童年就是其源头——唐古拉山脉。掩卷之际,我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动力:寻找、接续人生“唐古拉”之处的不竭能量,以一颗少年的心、一份青春的力、一腔行者的情,走向更加葱茏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