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孙广喜:埋头做“工”换来出彩人生
本文字数:1790
通讯员 王海燕 记者 周新林
图为孙广喜在工程现场查看施工质量。
王云港 摄
【人物档案】孙广喜,男,57岁,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高级技师、注册一级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连云港首席员工等荣誉称号。
说起自己的经历,孙广喜这样说道:“我的职业主要还是做‘工’——工人、工程师。”孙广喜的传略可概括为这样的路线图:从农民到“教师”、从工人到“创客”、从学者到“行者”。
从农民到“教师”
初见孙广喜,学者范儿迎面而来。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到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和权威学术媒体,常有他的身影和论文,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型人物。不过,年轻时他可是个地道的农民。1976年,孙广喜中学毕业回乡务农,还曾获得乡政府授予的劳模称号。1978年,他考入南京航务工程学校。两年后,中专毕业的孙广喜被分配到交通部三航五处当了工人,成了“城里人”。
1985年,孙广喜被调任公司职工学校当教师,讲授与安装起重相关的课程。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和工程安装起重这个行当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荟萃,仅就江苏分公司而言,具有名牌大学学历的就有数百人。而孙广喜开始只是一名中专生。之后,他从大专到本科,均是从电大和网院“走”出来的。但孙广喜就是凭着这并不出彩的学历,成为公司一线技术人员中第一个被评聘为正高级技术职务的人,而且至今仍是唯一的一个。他是公司装配式桥梁与悬浇桥梁建造技术的开拓者,第一个开发设计了大型桥面箱型梁龙门吊及其桥梁安装工艺,研发了公司第一套特大桥悬浇技术,并因此奠定公司桥梁建造业务的基础。他还是公司第一个发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施工技术、第一个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第一个获得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第一个获得发明专利的人。他说:“埋头做‘工’、踏实做人,奋发努力、付诸行动,业绩才能‘出彩’。”
从工人到“创客”
中专毕业后,孙广喜初到公司时只是一名混凝土搅拌机的操作工,一天下来,不仅常常是一身水一身泥,还会被动地吸入不少水泥粉。
然而,孙广喜却干得兢兢业业,翻着书本,动手对搅拌机出料门进行改进创新,逐渐把自己转变成一名“创客”:勇于创新与创造、并热衷于实践、将创意转化为现实。
21世纪初,公司开始进入桥梁建设市场。对公司来说,这是个全新的领域。孙广喜承担了桥梁架设设备及其施工工艺的研发任务。为此,他大胆创新,发明了龙门架 “圆弧铰接装置”等多项新技术。特别是在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方面,他研发了整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悬浇技术。这期间,他绘制了100多张工程图,自己动手制作计算机三维模型,获得12项发明专利。
近年来,孙广喜主要研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独立发明了“导管架增力式锁定器”4项技术,并与研究团队一起获得了6项专利。现在,中交三航局已经命名授牌“孙广喜风电工程创新工作室”。他说,要把这个工作室办成风电工程“创客空间”,力争把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培养成为“创客”。
从学者到“行者”
2009年,孙广喜参与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浅海风电机安装设备与工具研制”的研究。研发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是将100多吨重的一个“燕形”组件吊装固定到塔柱的顶端。塔柱是一个底部直径为4米的圆柱状下大上小的钢铁筒体,耸立于距离海岸约8公里的海上,顶部距离海平面70多米,站在塔柱的顶端人会明显地感觉到塔柱在风浪中不停地摇晃。因此,要登上顶端,得沿着直立的梯子才能爬上去,有点年纪的人都望而生畏。为了获得安装过程最直接的数据资料和安装经验、观察安装过程,已经五十多岁的孙广喜曾数次攀爬到塔柱的顶部仔细观察、测量,并与安装人员一起商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录下了空中对接安装过程的难得的影像资料。当时也在安装现场的三航局总工程师曹根祥对他爬塔一事印象非常深刻。多年以后,有一次他开玩笑地问孙广喜:“广喜今年57,再爬那么高的塔筒还行吧?“ 行!”一旁的同事戏谑道:“‘孙行者’‘猴性’不改!”
同事常称孙广喜为“行者”。 “行者”是“修行”者:修炼提高自己,追求一流;“行者”是行动者:艰苦奋斗;“行者”是前行者:走在前面并不断向前,没有终点。孙广喜就是这样要求自己,并身体力行的。他说,“行者”还应是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始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