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文化周刊

    本文字数:1320

抗战楹联鼓舞人心

在抗日战争中,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或号召抗日,激励斗志;或欢庆胜利,抒发喜悦。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主权。”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在延安书写的一幅楹联,这幅楹联如号角长鸣,响彻中华大地,激励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

“大千世界尽被鬼子踏碎;不二法门惟有抗战到底。”这是1938年,郭沫若为动员全民抗战,在湖北玉泉寺题写的一幅名联。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也写过不少慷慨激越的抗战楹联,其中题于四川青城山的一副最为荡气回肠。“要想着收复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这幅楹联中透出一定要把日寇赶出中国的坚定决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华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气氛,欢呼抗战胜利的楹联比比皆是。如“万里雄师归国土,一杯春酒洗胡尘。”等。“神州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这是当年在重庆街头出现的一副庆祝抗战胜利的贺联,此联构思非常巧妙,读起来的节奏感如同欢庆锣鼓的敲击声,洋溢着无比喜悦之情。

周洪林

“老工会”创作剪纸技艺非凡

自古以来,剪纸艺术在民间世代流传。如今,传统的剪纸艺术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省拥有许多心灵手巧的剪纸人才,其中,徐州市工会干部学校退休教师王淑兰也是一位杰出的剪纸艺人。多年以来,王淑兰对剪纸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她不仅潜心研究剪纸的传承与创新,所创作的剪纸多次在国内外剪纸展览与大赛中获奖,而且还热心培育出许多剪纸高徒。

据了解,王淑兰从小就爱跟着母亲学手工活。当她嫁到徐州后,婆婆又是一位民间剪纸高手,在耳濡目染中,她对创作剪纸的兴趣日益浓厚。

1998年,王淑兰从徐州市工会干校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剪纸创作中。王淑兰是个细心人,在创作剪纸过程中,无论古典文化、现代生活、还是看似平常的每个微小细节,都成为她创作剪纸的元素。她巧手剪出的“福”,不仅线条圆润,而且构思很巧妙,其“福”字的上方是翩翩起舞的蝙蝠,喜庆的图案寓意着幸福吉祥。

王淑兰创作的《中国龙》也想像丰富,堪称奇妙。她将动态的蛟龙与静态的脸谱进行巧妙组合,增添了作品的构图之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记者欣赏王淑兰的剪纸作品,感到绚丽多彩,赏心悦目。她创作的剪纸既有清新优雅的梅兰竹菊,也有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她的每一幅剪纸作品都像刺绣一样,显得非常细腻、非常精致。近年来,王淑兰的剪纸作品多次获奖,曾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铜奖、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紫微花艺博杯大赛”铜奖。

从2012年开始,王淑兰作为徐州市市级剪纸传承人、徐州市职工剪纸协会常务副主席,又致力于剪纸的教学。她不仅担任徐州老年大学与民主路小学剪纸教师,还任彭城民间艺术馆、徐州民俗博物馆以及青少年宫、幼儿园的剪纸辅导员。她在剪纸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会观察,使创作的剪纸更加生动有趣。目前,王淑兰已培育出2000多名剪纸新秀,其中有几十名学生的剪纸作品参展获奖并刊登在相关报刊上。

通过多年的教学,王淑兰总结编写了《剪纸技巧》,作为老年大学的校本教材与全国老年大学交流教材,还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推荐的非遗著作成果在国家图书馆展出。    

记者  胥明虎   通讯员 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