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姜堰区:三级平台擦亮工会服务品牌

    本文字数:1871

 通讯员 刘金明 记者 徐军霞

日前,因工受伤的安徽籍农民工叶海明在泰州市姜堰区总工会维权部门“主力服务平台”的帮助下拿到100万元补偿金。那一刻,叶海明喜极而泣!

2011年,姜堰区总率先在全省将帮扶中心改为职工服务中心,这是创新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工会彰显特色、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区委、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补充。此后,工会的服务对象从以困难职工为主,向全体职工转变;工作内容从以生活救助为主,向综合性服务转变;工作方式从临时性救助为主,向长效化保障转变。

2012年,姜堰区总在全区16个镇(区)、街道全面建成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延伸服务触角,前移工作平台,工会服务外延更加扩大,内涵更加饱满,实现帮扶功能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受助方式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服务往下走,评价往上走。这一做法被评为全省工会工作创新创优成果二等奖,泰州市工会工作创新创优成果一等奖。

2013年,姜堰区启动十强企业、重点企业职工服务中心建设,零距离接触最活跃的“神经末梢”。温馨和谐的职工之家,成为舒适贴心的心灵港湾,为共绘“同心圆”,共筑“中国梦”发挥工人主力军的作用。

至此,姜堰区总“服务职工365”品牌战略计划拉开序幕。“365”指服务职工的三级服务平台、六大行动、五大保障 。品牌创建中,区服务中心工作有亮点,镇(区)街道服务站工作有突破,企业服务点工作有推进,三点连线,一气呵成,三级服务网络,水到渠成,全线构建。

区总以“实”彰显服务,让职工找到门、不等人、事办成。他们推行“普惠式”服务,服务对象上从城区少数群体向全区20万会员扩展;推行“多样化”服务,服务内容从扶贫济困向生活救助、就业扶助、法律援助和综合服务扩展;推行“常态化”服务,服务方式从节日和事件的活动型向规范化、长效化服务扩展;推行“开放化”服务,服务方法从单一工会自有资源向整合社会资源扩展。实打实的措施和服务,让区职工服务中心被职工誉为“获得幸福感的福地,获得成就感的舞台,获得归属感的家园”。

全区镇(区)街道服务站强调一个“贴”字,贴近政府中心工作,贴近企业实际需求,贴近职工实际需要,以作为赢得真正的心贴心,镇(区)街道服务站向职工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方位掌握企业动向,职工流向,开展劳动争议调解,提供维权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把16个镇(区)街道服务站建设成为促进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镇(区)服务站上为政府分忧,下为职工解难,有为有位,地方政府将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更多地交给镇(区)服务站去办,工会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提高了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知晓率和认同度。

全区企业职工服务中心则以零距离、无缝隙接触,把每个职工纳入工会组织服务网的视野里。第一时间知情、第一时间帮扶、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监督,工会组织的一次交心、一次上门、一次问候,很快拉近了工会与职工的距离;在灾病、助困、维权上的点滴关爱,让工会的形象树在了职工心里。

如今,姜堰区三级服务平台,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三个平台,各演精彩戏,三大平台,合奏和谐曲。

主力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助困,助医,助业,助学,维权,服务等六大阳光行动,对建档困难职工开展日常帮扶救助,对因意外灾害造成困难的职工给予临时救助,对因大病或重病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给予医疗扶助,为外来务工人员送保险,送体检,送培训,送法律。同时“春送岗位”,今年直接帮助介绍50多名失业职工、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夏送清凉”,慰问高温作业一线职工1000多人,引导企业发放高温补贴。“秋送助学”,开展“助学、助能、助业、助志”链条式助学模式,对困难职工子女就学采取连续资助,资助困难职工家庭学生共计25.9万元;“冬送温暖”,筹措99万元专项基金,深入基层企业、车间和职工家庭,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区职工服务中心还定期开展送爱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

支撑平台:16个镇(区)街道服务站坚持重大节日慰问走访,逢年过节到困难职工家中“走亲戚”,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物资,送去政策、信息、岗位,送去党和政府、工会组织的关心关怀。发挥基层人熟、地近、情况清的优势,今年共接待信访42起,开展法律援助2起 ,镇区职工服务中心在维权,帮扶,维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基础平台:企业服务中心以深化和谐劳资关系为主线,以服务基层职工为核心,以推进企业发展为目标,在硬件上建设整合一批服务项目设施,在软件上制订完善一套服务福利制度,利用电子邮箱,书面信件,热线电话,现场受理等服务形式,解决职工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直面职工,直达基层的服务通道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