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不修边幅的王小波
本文字数:1286
唐宝民
王小波是一个“文坛异数”,他冒冒失失地闯进文坛,又匆匆离去,以流星般耀眼的光辉划过夜空,留下了永恒不灭的光芒。王小波就是他笔下的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他的特立独行,不仅仅表现在作品的另类风格方面,也表现在生活方面,比如——他的不修边幅。
王小波曾在云南插过队,与云南天蓝、云白、山绿的秀美景色相比较,王小波的不修边幅就更显得突出了。有两位作家都曾在王小波的传记中记述过这件事:作家房伟曾在书中写道:“野牛(王小波在云南插队时的外号)同志的一大特色正是邋遢。王小波在弄巴农场的邋遢,颇有古代圣人颜回的风范,又似印度苦修教派的污衣教徒。”小波的邋遢在二龙路中学就很有名,沈芬对王小波的印象是总是一根裤腿长、一根裤腿短,走起路来吊着膀子、弓着腰,一晃一晃的,乱七八糟的头发从来不梳,白色的背心穿成黄色的,然后再穿成黑色的。
在云南,王小波的衣服,常是一身干净的穿脏了,也不洗,就挂在屋外面,这样一件件积累下去,等没有新的了,再从挂在外面的脏衣服中找一身看着较干净的穿上。五六件衣服,总要穿上好几轮,直到它们全都变得面目全非。农场上下都对王小波的邋遢之风目瞪口呆,小波安之若素,依然穿着脏衣服看书、吃饭,不管别人的目光。后来,还是一个队上的大嫂段炳芹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帮助野牛洗衣服。作家乐文城也曾在书中写道:“除了沉默寡言之外,王小波让老乡们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他的邋遢了。他几乎从来不洗衣服,那些衣服穿脏了之后,他就把它们挂在门外,就这样一直晾着,等到下次要穿的时候再直接穿上去。他能这样反反复复穿上好几次。那些衣服,原本是白色的,能被他穿成黄色,最后再穿成黑色,到了这时他居然还穿得下去。”
《法制晚报》的一篇文章中对此也给予了极为形象的描绘:“王小波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他的不修边幅了。在好友赵红旗的印象里,王小波永远是脏衣服轮换着穿,那些老职工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每周帮他洗一回衣服。每天干完农活回来,从来不洗脚,直接往床上一坐,披着被子就开始看书。”不仅仅是外人认为王小波“太邋遢”,就连他的亲人们也这样认为,房伟的另一段文字,就记述了王小波在自己母亲印象中的邋遢形象:“他常不修边幅,在宋华的回忆文章中,曾说王小波经常蓬头垢面就出去见人,她这个当母亲的看了,心里都觉得不好意思。他在夏天通常是汗衫与大裤衩,身上散发着汗臭,只是有采访的时候,才换上一件白衬衣。冬天则是旧大衣或猎装,牛仔裤。头发犹如乱草,却已日渐稀疏。常被人认为是外地来农民工。”
那么,王小波为什么穿着随便、邋里邋遢的呢?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对事业、对理想的执著,因为一个专注于精神世界的人,对现实生活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忽略;正是由于对事业达到了痴迷的境界,所以才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着装打扮上。沉迷于精神世界中的人,对物质的注意是相反的,因此,他的不修边幅也就不足为奇了。王小波的不修边幅,其实也是其真性情的一种体现,在小说《万寿寺》的结尾,王小波悲哀地写道:“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在一个假道学“一本正经”地大行其道的时代,王小波的不修边幅,也可以看作是对秩序和权威的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