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庞孝均:金牌装吊工

    本文字数:1906

本报通讯员 祁曙光  本报记者 甘红

【人物档案】 庞孝均,1963年10出生。1989年开始在中铁大桥局四公司担任装吊工,先后获得铁道部青年功臣、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情满金陵——感动南京城建人”金奖、中铁大桥局劳动模范、中铁大桥局建桥楷模等称号。

南京长江四桥开始插打平台支撑桩时正值大年初一,凛冽的江风吹得人直打冷颤,中铁大桥局四公司庞孝均和他的工友们为了让工地早日具备钻孔桩施工条件,早已忘却了寒冷。

面对前所未有的钻岩深度,庞孝均没有离开现场。困了,就在集装箱里打个盹儿,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在他的建议下,项目部倒排工期,在两支专业桩基施工队伍中开展劳动竞赛,施工进度明显加快,月成桩数量从6根一下跃升到12根。

他是桥工,更是质量卫士

都说装吊工是桥梁建设中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种,桥梁建设行业中甚至有这样一句话“装吊工才是真正的桥工”。作为中铁大桥局四公司一名装吊工,庞孝均在26年的装吊生涯中历练,不仅成为中铁大桥局四公司最优秀的装吊技师,并被中铁大桥局评选为“金牌技术工人”。

2009年6月14日下午5时30分,庞孝均的老毛病胆囊炎发作了,正当他准备回去休息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刮起了大风,顿时,天空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施工现场全部停电,庞孝均大叫一声:“不好!”此时,大桥28号桩正在灌注混凝土,如果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停电,就可能出现断层,断层就会导致断桩,而输送混凝土的料斗也不能进水,否则混凝土会“洗澡”,致使后面输送的混凝土不能和前面的混凝土融合在一起,也会造成断桩。

风大雨急,容不得半点耽误。庞孝均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并下达了两条指令:一个工班到后场施放电缆,接装发电机;剩下的人赶快用帆布盖好料斗。然而,风太大了,帆布根本盖不住。庞孝均顾不上胆囊炎发作时的疼痛,他爬到吊机上,用绳索将裹成条状的帆布拉上去,再让其他工人帮忙用铁丝将料斗的四周固定起来。由于措施得力,45分钟后,发电机开始供电,料斗也覆盖好了,现场恢复了混凝土供应,保证了封桩质量。

他是桥工,更是技术学士

庞孝均常说,当好一个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巧干会干。

在苏通长江大桥贯通并准备通车之际,应设计院的要求,大桥要提前进行二次张拉作业。然而,二次张拉与现场施工时的张拉有所不同,没有了预留孔道,伸缩缝处仅有70多公分的缝隙,并且该缝隙离张拉作业点还有260多米,机械设备的进洞,张拉束的进洞和穿束,都成了棘手的难题。

怎么办?现场的工人们全被难住了。“老庞,你点子多,指望你了!”分部领导把难题交给了庞孝均。“设备不好进,人也进不去,那只能在外面想办法了!”庞孝均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图纸,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用铅笔来回画着简图。“有了!”,但兴奋劲瞬间又消失了。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料库找灵感,经过一阵搜刮后,“嘿嘿,三角滑道,有了!”他的目光锁定在了料库角落里的一台电动葫芦上。按照庞孝均画的简图,现场工人们用最短的时间加工出了一套三角滑道,使原定用45天完成的作业,仅用了24天就全部完成了。

他是桥工,更是安全勇士

吊装作业是一项高风险工种,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出错,都会酿成安全事故,给社会、企业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

在26年的建桥生涯中,庞孝均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吊装工序,练就了一双“慧眼”。在每次吊装前,每个节点板的拼装、钢丝绳的外表以及走行轨道的受力平稳等情况,都是他必查的项目。

在南京长江四桥“大会战”期间,每次在吊装和打桩时,庞孝均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天晚上,连续工作了40多个小时的庞孝均正打算休息一会,施工现场却打来电话告诉他,振动锤的销子打断了,桩还没有插打进去。庞孝均一听,急忙赶到现场。      

现场的情景把他惊出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出现锤掉桩毁的惨重局面,直接经济损失将达数百万元。

情况万分危急!庞孝均很快冷静了下来,凭着自己20余年的工作经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沿着吊机扒杆爬上去,然后再下到振动锤的部位,将断掉的销子取出来,换上新配件。

那可是40米的高空啊!就在这个紧张的不眠之夜,现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盯着庞孝均,只见他慢慢地爬到预定位置,迅速取下销子,换下配件。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一起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就此避免。

庞孝均的徒弟小张说:“师傅老厉害了,每一个安全隐患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只要有他在场,我们的心里就有底。”

26年来,庞孝均安全吊装16000多次,拼装各种打桩锤、吊机30余台,技术革新20多项,解决了上百个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荣誉接踵而至,但他从未站在荣誉碑上沾沾自喜。如今,他又积极投身到我国第一座海上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建设中。

    图为庞孝均在第二届“情满金陵——感动南京城建人”颁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