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打造“蛟龙”的大国工匠

——记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两丝”钳工顾秋亮

    本文字数:1891

本报记者  赵宏

“蛟龙号”潜航器的成功,让全国人民认识了驾驭“蛟龙”的潜航员叶聪以及他的团队。但站在叶聪身后、负责装配任务、肩负潜航员生命安全责任的“蛟龙号”组装者却从未现身。

五一期间,央视《大国工匠》专题中,一位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劳动者终于露出水面,他就是在无锡702所干了43年的老师傅、“两丝”钳工顾秋亮。 

调皮徒弟练就“两丝”绝活

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人称为“顾两丝”。

顾秋亮做学徒的时候可没少挨师傅的骂。说起爱徒顾秋亮,他的师傅张桂宝笑着说:“那时候,他刚进车间,比较调皮,经常挨骂,还屡教不改,我们就说他,像茅坑里面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 

但骂归骂,聪明灵巧的顾秋亮仍然是师傅们眼中的一块好材料。就像对待一块优质钢板一样,要制作成高精度的零件,就得一下一下、一层一层地用锉刀锉磨。师傅们不厌其烦的调教终于让这块“顽石”慢慢收住了心,开始专心于技术,沉下心来用最扎实的办法练习基本功。 

回忆让顾秋亮感慨不已。那时,师傅要求他用一块10公分大小的方铁,锉成一块0.5公分厚薄的铁板,就是5毫米。为此,他连锉了十五六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渐渐的顾秋亮手里的活儿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检,“两丝”的名号也渐渐被叫响了。 

顾秋亮打了个比方:锉钢板能达到0.2(丝)的精度,对手上控制力的要求极高,就好像拿着一碗水去跑步,既要快,又不能让水泼出来。 

为蛟龙号装上明亮的“眼睛”

在人体的各种器官中,眼睛是最为娇嫩、最为精密的器官了。潜水器载人舱的观察窗就是“蛟龙”的眼睛。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顾秋亮和他师傅级的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凭着“两丝”的功力,顾秋亮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谁能担当这一重任呢?只有顾秋亮! 

“蛟龙号”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用精密仪器来控制这么小的间隔或许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两者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直接危及到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而为了解决潜水器密封性的问题,要做大量装配试验,顾秋亮在整个试验和装配过程中,每天工作到凌晨,双休变成单休,周六加班,这些都是常有事。 

除了依靠精密仪器,顾秋亮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判断。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组装起来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顾秋亮只能一点点摸索。

靠眼睛看、靠手抚摸。时间长了,顾秋亮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现在用指纹打卡都成问题。

用平凡之躯铸就的大师级工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顾秋亮锉到“丝”级别的这手绝活,曾震惊了国内机械圈。有人请他出去工作,开出的薪水相比当时的物价简直就是天价:先给6万元,之后每月工资500元,但被那时每月工资不到百元的顾秋亮拒绝了。

刚参加“蛟龙号”项目时,他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这对于他这个单职工、女儿上学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能起不少作用,但他一想到自己的使命,还是坚持了下来。

他印象最深的是“蛟龙号”的第一次海上试验。对于极度晕船的顾师傅来说,出海就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3000米,5000米,7000米,随着“蛟龙号”不断升级的技术攻关,顾秋亮更是没有什么时间能照顾到家里。7000米海上试验,船刚刚启航,他就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说被查出怀疑恶性肿瘤,顾秋亮几乎动摇了。领导们都来安慰他。所里的党政工领导还上门慰问独自面对疾患的妻子。万幸的是后来查出不是恶性肿瘤,回来后他和妻子哭着抱成一团。 

今年3月,顾秋亮参加装配的“蛟龙号”离开了702所,正式安家在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而另一项任务又下达到顾秋亮等人的肩头——组装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顾秋亮说,“蛟龙号”中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而要组装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完全是中国自己制造的,这对于国家、对于他和同事们来说,意义当然非同一般。虽然顾秋亮即将退休,但他仍选择继续接受新挑战,他表示,只要身体没问题,就将坚持下去。当然,这或许也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