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来自现场
南京站“158”新老“雷锋”话传承
本文字数:1172
记者 鲍晶
从1968年建站初期的军人母婴候车室,到“158”工作室,再到“158”雷锋服务站,50年岁月,四代铁路人,雷锋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温暖了成千上万南来北往的旅客。 “158”谐音“义务帮”,2015年,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这个专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服务的工作站,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成为传承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
日前,“158”的新老两代“雷锋们”,相约来到玄武湖畔的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参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南京发展图片展,共话雷锋精神的传承。
在展览的“社会文明程度高”板块,有一块专门介绍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的展板,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158”工作人员在为乘客提供服务。展板正中的照片里,一位身穿制服、留着短发的年轻女客运员正用轮椅推送一名行动不便的旅客过平交道口。为了顺利通过一个高出地面的台阶,女客运员用力下压轮椅握把,使轮椅前段稍稍翘起,但同时,由于身体前倾,头上的帽子向前滑落了一小半,盖住了她的眼睛。
“这是年轻时候的我!”56岁的施凤英指着照片里的女客运员说道,“当时我都顾不上扶我的帽子了。”
2000年,南京站精选10余名服务骨干成立一个班组,命名为“158”雷锋服务站。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施凤英成了“158”雷锋服务站的领头人。“虽然我是‘158’雷锋服务站的第一代成员,但‘雷锋精神’已经在我们站薪火相传了半个世纪。”施凤英介绍说。
1968年,南京站建站。当时,正值全国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南京站职工在全国劳模、客运员李慧娟带领下,自发成立了“学雷锋班组”,利用业余时间帮旅客搬运行李、打开水、缝补衣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后,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1986年,铁道部劳模、母婴候车室客运员孙燕光制造了一辆平板车,率领职工专门帮年迈、残疾旅客拉行李,送站上车,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
施凤英是南京站第三代“雷锋”,她如今虽已退休,但退休不离岗。去年春运高峰期间,她特意回到车站帮忙,一边帮助旅客,一边与年轻“158”客运员分享工作经验,做好“传帮带”。“现在‘158’的主力是80后和90后了,他们干得很不错,把工作交给他们我很放心。”施凤英笑着说。
吴怡珊是一名90后,今年7月刚刚加入“158”大家庭。看完展板,她对“158”的久远历史与人文情怀很是感叹:“前辈们的付出和奉献,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和引领,激励着我朝着他们的方向继续努力,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动力。我们会接起师傅们的接力棒,将雷锋精神传递下去”。
如今,“158”正在不断吸收年轻力量,同时也紧随时代步伐,提升服务品质。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开发了重点旅客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录入69000多批次的重点旅客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有效地为重点旅客提供帮助。此外,“158”还通过QQ群和微信、微博,延展服务空间,使服务紧跟时代的步伐,更便捷,更人性化。
以“158”为起点,雷锋精神正沿着钢轨和网络,延伸至更远、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