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本期关注

十年磨一剑,让“黑色黄金”自主可控

——记江苏“最美双创之星”杨永岗

    本文字数:2423

通讯员  李剑锋  谢佳妮  记者  吴文龙

“精诚求实,臻于至善”。走进位于常州高新区的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厅里最醒目的一句话恰如其分概括了企业的发展路线图。刚刚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最美双创之星”荣誉称号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永岗,深感科技成果走上产业化之路的不易:和世界级企业掰手腕,从中试到工程化的合格产品,20多位博士、硕士和工程专家全身心扑在厂房里,创业前期四五年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大年夜都坚守在岗位上,最终“填补空白”,开启了T700级高性能碳纤维全面国产化进程。

十年一剑,拓荒自主可控技术

坚如磐石,韧如发丝的碳纤维,被誉为“黑色黄金”。在公司大厅的一角,摆放着企业生产的国产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样品,丝状的材料如同纺织线一样缠在圆管上,看着不起眼,却能应用在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碳纤维产业起步晚,在产业化生产和集中度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今年51岁的杨永岗,与“碳纤维”同龄。“从山西到常州,现在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创业阶段。”2008年,杨永岗舍弃高薪和出国机会,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出发,带领一支“先遣部队”研发团队落户常州,与民营资本共同出资组建了中简科技,走上了国产碳纤维产业化探索之路。

虽然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T700级碳纤维的中试,但是从终试线到批量生产的工程线,还是困难重重。杨永岗告诉记者,碳纤维材料的制造工艺十分复杂,整个生产过程事关湿度、浓度等上千个参数的高精度控制,稍有不慎就会严重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稳定性。

2010年9月,碳纤维生产设备还处在调试阶段,杨永岗和一线技术人员几乎每天24小时轮班倒。生产技术部纺丝技术总监范军亮回忆说,“当时控制室里放了一张小床,杨总实在困了就和衣躺一会儿,但每次走之前都会跟现场的人说,‘有需要立刻叫我来’”。一条200米的生产线,杨永岗每天为了取样来回不停地走,有时一天走下来,腿都肿了。有这样“随时在线”的掌舵人,整个团队在面临无数次艰难考验时总能凝聚力量,砥砺前行。

控制室的小床,折叠了杨永岗不眠不休的日与夜,却打开了国产碳纤维产业化的大门。中简科技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的重大突破,率先开发出国内首条百吨级T700/T800级柔性工程化生产线,实现关键设备全部国产化,产品综合性能显著优于进口同级别T700级碳纤维,产品性能迈入第一方阵。目前,公司自主研发设计、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柔性智能化生产线—“1000吨/年国产T700级碳纤维扩建项目”也将投入试生产。

创业维艰,践行产业报国梦想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碳纤维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总是有人这么问我,不谈技术层面,我们团队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坚守实业的信念。”围绕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需求持续创新,坚定信心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十年间,中简科技爬坡过坎,实现技术“扎实”,产品“过硬”。

“没有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中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省委书记娄勤俭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首先体现在关键技术的控制力上,努力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卡脖子”问题。锚定“自主可控”,杨永岗和团队用韧劲“给力”碳纤维产业化目标。

“几乎从零起步,整个厂区的设备,光设计就花了半年。好多人吃住在车间、工地。”杨永岗回忆道。2013年以前,中简科技几乎没有量产。掌握关键技术后整整五年,公司一直在研究如何让碳纤维产品保持稳定。“把实验品扩大到规模化量产,很多企业就卡在了稳定性这一关,这中间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反复计算研究。”

小小碳纤维材料,凝聚起家国情怀。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中简科技创业团队自觉达成了“711”工作制度的默契,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11小时,没有节假日,春节不回家。杨永岗的哥哥杨永飞告诉记者,2008年公司在常州成立后,有6年没有见过弟弟的面。

“研发团队真的不容易,所有的设备都得自己研发生产。有时试验到晚上,遇到问题还要连夜开会,一开就到凌晨。杨总经常趴在机器上面看,里面情况怎么样,测试下来怎么样。”在公司行政部经理鞠茹眼里,杨永岗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和普通员工没有什么区别。她回忆起公司最艰难的时候,有好几个月都快要发不出工资,杨永岗一面紧盯产线,一面抽出身来向股东和好友借钱维持公司周转,“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企业再难也要确保研发投入不断档。自主可控,最终比的就是投入的耐力和企业家定力。”

产业先导,打造新兴材料创新名片

作为新材料界“皇冠上的明珠”,碳纤维行业是高技术竞争的战略性关键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复合材料专家杜善义评价杨永岗时说,“他不仅是我们国家碳纤维行业的著名专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他的团队践行了我们国家很重要的创新驱动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打造了一个柔性百吨级的碳纤维生产线,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产业报国,他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十年来,杨永岗培养了一支涵盖碳纤维制备及应用全过程的、能攻坚克难、敢担重任的“国家队”,取得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超过15项,2013年获得科技部唯一的“高性能碳纤维创新团队”称号,他本人也成为2016年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随着汽车轻量化、风电、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爆发,碳纤维工业应用开始进入规模化生产。业内预测,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将超过16万吨。面对如此巨大而重要的市场,杨永岗认为,国内企业既要通过掌握关键技术来实现碳纤维的稳定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同时也要瞄准国产新一代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及早研发和布局,从而牢牢站稳全球高端碳纤维市场一席之地。

政府的创新雨露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促成了碳纤维民族工业茁壮成长,杨永岗正与常州高新区一起,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具有鲜明特色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初具雏形,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产业高地正在成为江苏的国际名片。

“心有多大,事情就能做多大。“杨永岗说,”人生的机遇不多,既然国家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碳纤维国产化的光荣历史使命,我们就得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