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为“井里葫芦”型调研者画像

    本文字数:989

基层干部群众将形式主义的基层调研形象描述为“掉到井里的葫芦,在水上浮着”,并将其总结为“三多三少”:到基层调研做指示的多,虚心求教的少;开展一般性调研多,带着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少、蹲点调研更少;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

套路一,求教变指导,仿若“钦差大臣”式调研。“要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小学生的精神。”中部某县一名从事秘书工作多年的干部说,调查研究必须“眼睛向下”,俯下身子。然而,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下来调研,其调研不是先摸清情况,待形成科学决策后再指导基层实践,而是一边听基层汇报,一边发表几点指示,来调研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往往最后变成了做指示的。

个别地方领导调研时的几句“指示”,甚至可能影响当地的既定发展战略。长江沿岸某地级市主要领导到辖区一县调研,发表了关于双创的讲话,当地市委机关报还专门刊文报道,在这一“指示”下,当地一个以培养产业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的基地转而开始搞“双创”,一夜之间,县里冒出数十个孵化器,十几家创客咖啡,当地一家银行支行也改名为创业支行。

套路二,人到心不到,“蜻蜓点水”式调研。“我们经常接到通知,领导上午要看三个点,你们注意控制时间……”中部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所辖一贫困村支书介绍,个别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会提前通知村里做好准备,到了往往先开座谈会,听指定好的几个人对着材料介绍情况,然后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基本不与群众接触。

这个省的省纪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确勤了,但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往往只看“前庭”,不看“后院”,特别是深入实际、深入矛盾、深入现场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一名乡镇主要负责人也说,有些地方领导总认为多走些点才代表深入,事实上也就每个点都打个照面,什么也看不到。

套路三,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锦上添花,“嫌贫爱富”式调研。中部某省纪检部门曾专门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发现省里某县一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后,前往调研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令当地政府应接不暇,当地群众也对此极为反感。

对此,中部某县级市一位乡长说,对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总结无可厚非,但也不能眼睛里只盯着好的,而忽视工作待提升的地方。他所在的乡属于市里较偏远的地方,曾经市里主要领导一年难得来一次,这两年得益于精准扶贫,各级领导来得多了,即便如此,还不到被调研明星乡镇的五分之一。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