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特别报道】 物尽其用 先行先试

江苏构筑“智慧法务”应用高地

阅读数:2820     本文字数:2739

本报记者 万森 通讯员 张全连 邢媛媛

江苏作为最早提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省份,其“智慧法务”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正在向社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法律服务。

在2018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期间举行的智慧法务(无锡)发展峰会上,由江苏省司法厅、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江南大学合作共建的“智慧法务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是集“政企学研”四位一体的智慧法务科研实体和共享平台,成为了江苏打造“智慧法务”的品牌新高地。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突飞猛进,已成为江苏司法行政开启惠民之门的‘金钥匙’。”江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柳玉祥介绍,眼下,江苏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正坚持创新驱动,破解信息化应用难题,加快实现将“智慧法务”与智慧城市、区块链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以“数字法治”引领“智慧法务”腾飞。

“法润民生微信群”

无锡市物联网建设高度发达,已全面建成覆盖区、镇、村(社区)、楼道的四级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应用在线智能客服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天候、普惠式”的法律服务。在填补传统法律服务盲区、空白,化解法律服务力量不足、资源不均、信息不畅等矛盾和问题上,作出了有益尝试。

“‘法润民生微信群’已经覆盖区县级镇村,而我们主要做的是江阴市的法润民生项目。”江苏领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江阴市下辖各个乡镇及村现共有244个“法润民生微信群”。据她介绍,借力腾讯微信平台,法律工作者为老百姓提供普法宣传,同时答疑解惑,解决法律上的现实问题。

据了解,群内成员由司法局选派的法律工作者和普通村民老百姓组成。按照相关要求,“法润民生微信群”群员至少达到100人。通常,由系统植入的法务机器人,来自动解答老百姓提出的法律问题,并推送比较接近的问题答案。“如果仍无法解决可推送‘6’,直接联系法律工作者进行人工解答。”

建设如此众多的“法润民生微信群”,老百姓用得怎么样,普法效率如何,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服务如何体现?群友留了什么言,发了什么信息,司法行政机关如何能够及时了解?李娜称,“法润民生微信群”依靠集成管理系统和技术支撑实现,亦成为技术公司业务的内核之一。

据介绍,在当地,从事同类业务的除了江苏领悟公司还有江苏擎盾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杜向阳则认为,当下的微信平台能够迎接10亿人群,已然构建着一个网格化大群。“之前有一个老太太丢失了,我们就在大群转发,4个小时之内就找到了她。我觉得用好人工智能全覆盖是非常有用的途径。”他说,一村一群一顾问,提升基层法律服务能力,不仅帮助司法行政部门解决普及化难题,还解决了一些实际的民生问题。

 “无人律所”模式

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期间,为期4天的“智慧法务”展览同时举行。展台汇集了律兜、擎天、擎盾、法信、华宇等公司智慧法律服务方面的30多种产品。人流量统计仪器显示,4天时间里共有12426人次到“智慧法务”展厅参观。

9月17日上午,江苏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张武林,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黄钦等人也前来“智慧法务”展厅参观。在“无人律所”展台,张武林饶有兴趣地拿起电话“寻求法律服务”,仅几秒钟,平台上的一位山东律师随机“接单”。

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黄钦则在擎盾生产的智慧小司机器人面前,向机器人提出“遇到劳务纠纷怎么办?”的问题,在得到机器人解答后,这位市长还亲自对机器人进行操作,认为“这个机器人好,操作方便,知识全面。”

在现场,记者看到,无锡中铠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旗下法律服务平台“律兜”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该平台上线于2015年7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在线、专业、即时的法律服务,平台的法律服务资源覆盖全国。

“我们平台拥有律师3.8万人,服务过的用户有1900余万。目前律师队伍覆盖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律兜”创始人金为铠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律兜通过搭建在线服务平台,整合了全国律师力量,实现了平均6秒极速响应用户的在线法律服务需求,向用户提供即时在线法律咨询、在线法律文书、在线预约诉讼代理等服务。

或不难理解,我国的中西部以及江苏本土的南北区域发展差异,造成律师服务资源配给失衡。互联网“无人律所”项目,将平台的在线服务模式与智能终端设备结合,实现了线下律所的场景化服务。

“让群众用得上,用得起”

当前,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挑战,也创造了新机遇。2018年7月30日,司法部在江苏召开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现场推进会,推广江苏智慧法务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在公共法律服务中的运用成效。

人们清晰地看到,江苏正在通过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与法律服务的高度融合,建立新型智慧法律服务模式,有效破除当前法律服务力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信息数据不畅等难题,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多方参与、供给有效、运行规范、均等普惠、可持续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江苏省司法厅12348指挥中心主任郁奇介绍,江苏公共法律服务信息体系经历从无到有、从散到合、从建到用的过程,实现了从单机处理到联网运行再到智能应用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紧扣时代脉搏,以“2 +1+ N”一体化智能平台为牵引,相继开发上线12348江苏法网1.0、2.0版,打造了“智慧小司”机器人、互联网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小助手等品牌,形成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

这位负责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法律服务的保障,法律服务也需要走进智慧时代。深入城市生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社会法律需求的痛点,往往表现在人际信任、供需匹配、服务体验、代价成本等方面。针对这些痛点,江苏智慧城市、法律服务云和政府服务智慧民生三位一体,将法律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打造全方位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新业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让群众用得上,用得起,我们希望它能够成长为服务群众的云上法律顾问。”

司法行政信息化管理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度变革。有人认为,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对“智慧法务”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前瞻性研究。然而,落地现实,借力科技手段,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已迫在眉睫。

南京市南京公证处主任刘庆宁介绍说,在省司法厅的关注下,南京市加入了省司法厅垂直一体化平台,通过该平台,公证处可以查询全省自然人的无犯罪记录、婚姻登记等信息。

南京公证处开发了区块链技术平台,凡是南京户籍的自然人,通过“我的南京”APP,无需提供任何材料即可通过手机,在南京市区块链电子证照共享平台进行公证申请,实时提交公证平台。“公证处完成处理,60分钟之内申请人就能收到电子公证书。”

据介绍,上述数据不可篡改,可以通过信息手段并以加密文件进行数据传送,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处理。同时,有效解决了取证难,效率低的问题,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零提交”,签收公证书“零跑腿”。

“智慧法务”展厅现场,“无人律所”格外引人注目  (万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