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这里,有你我的“大桥记忆”

    本文字数:2212

版画  长江万里架金桥   吴俊发

油画  南京长江大桥   冯健亲 1974

油画  江上长虹  苏天赐 1974

版画 红旗颂歌  蔡知新 黄丕谟 周炳晨

1968年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一楼展厅,一个以“南京长江大桥“为表现主题的经典艺术作品展正在展出。除了省美术馆大量的馆藏精品外,还有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借调来的经典之作,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等画种,钱松岩、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苏天赐、张华清、冯健亲、吕斯百、吴俊发、周炳晨等名家大家的作品汇聚一堂,蔚为壮观。展览现场,有著名画家冯健亲先生当年创作的多幅南京长江大桥主题的油画作品,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读书时曾经和苏天赐、张华清、杨培钊等几位老师在南京长江大桥下住了3个月,认真搜集素材,最终他完成的油画《南京长江大桥》被送到北京参加建国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也是全省唯一一幅油画入选作品,并被中国驻法大使馆收藏。

“当时的艺术家们对于南京长江大桥饱含深情,这种强烈的自豪之情灌注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成为他们艺术实践的强大动力。”省美术馆策展部主任孙俊对记者说,比如苏天赐先生当年创作这幅以大桥为主题的油画《江上长虹》,曾带领大桥创作组从南京出发一路沿着长江写生,直至上海黄浦江边,亲身感受万里长江的雄伟气势并融入到时代背景中,最终创作出的这幅经典力作,气象雄伟壮观,色彩充满表现力。

“南京长桥大桥作为文艺样式中红极一时的绝对主角,成为那个时代广大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对象,从大桥中诞生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展览总策展人、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说,站在这批作品前,我们能从中看到大桥所代表的宏大的施工规模、世界先进的桥梁建设水平和繁复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准,反映了新中国在艰难环境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建设成就,也能看到大桥精神对于当代艺术家强大的激发作用。

“滔滔的江水浩浩荡荡,奔向大海。自古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南京长江大桥》的课文内容,成为许多人成长中难忘的一抹记忆。如今,这篇课文被一位小朋友手抄后,也成为“大桥记忆”展览现场的特别呈现。

在省美术馆陈列馆的二楼展厅,观众将会看到这样一组跨越时代的城市记忆——

在布置成“工人新村”风格的展览现场,一系列生活场景中,南京长江大桥的元素无处不在,小到粮票、烟标、橡皮、糖纸,大到年画、月历、课本、练习簿,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等……南京长江大桥伴随着一代中国人的成长,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情感印迹。

这次展览中,南京收藏家马志方带来了很多老物件。马志方从事南京长江大桥主题收藏已经20多年了。他说,做大桥主题收藏,源于自己一个简单的“初心”,自己是南京人,小时候家里来了天南海北的客人,总会让他当“小向导”,去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现在,这份特殊的回忆,已化为他对大桥一份深深的情结。

他收藏了600多件老物件,不管是布票、粮票、油票、汽水、糖纸、香烟、火柴这些小玩意,还是自行车、收音机这些大物件,上面都印有南京长江大桥的图案。“可以看得出来,南京长江大桥代表着的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符号,风靡全国。”

展览现场,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互动空间:“大桥照相馆”,这里复原了老照相馆的长江大桥布景。当年,很多人也许并未来过南京,但在那个时代,家家人家的照相薄里,肯定有一张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如今,观众可以来展览现场过把瘾,拍一张复古的照片,现场打印出来,在“大桥邮局”寄出一张明信片,重温这段难忘的岁月。

可以说,大桥背后,不仅彰显着属于过去的集体记忆,它同样也以某种方式,与当下的我们发生着密切的情感联结。

这场筹备了一年多时间的大展,其策展理念是什么?徐惠泉说,江苏省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座公立美术馆,这样一座具有80年历史的老馆,呈现南京长江大桥这样一个凝聚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共同记忆的主题,是应有之义。

“南京长江大桥不只是交通意义上的桥梁,它还是见证了中国崛起的精神之桥、是代表‘中国制造’与’大国工匠’的经典之桥,也是体现’双百’方针和文化自信的艺术之桥。”徐惠泉如此总结南京长江大桥的当代意义。

记者从省美术馆了解到,为了这场盛大的展览,许多热心人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横跨各个年龄段,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三零后”到成长于本世纪的“零零后”——这也足以证明,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一个属于全国人民的精神地标和一种历史美学载体,依然在持续不断地释放着巨大的社会能量。

为了这次展览,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记者晓庄贡献了自己拍摄的一组南京长江大桥的摄影资料图片。1968年,新华日报刊发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整版画刊,版面上的通栏照片就是晓庄拍摄的。在相机不够先进的情况下,为了留下南京长江大桥的全貌,这位女摄影师非常“拼”,分别用标准镜头拍下了车队、火车、轮船,再把三张照片拼接成一张宏伟庄严的南京长江大桥全貌照。

“今天,长江上已建成的和在建中的跨江大桥已超过60座,平均不到50公里就有一座特大桥。活跃在国际桥梁舞台上的中国制造,早已接近全球市场的一半左右——而南京长江大桥,正是这一切的起点。”徐惠泉说,通过这次展览,希望能让观众重新回到那个拼搏向上的年代,领略这一国家工程中所蕴含的独特桥梁美学与生活美学。

顾星欣

南京长江大桥的元素无处不在    南京收藏家马志方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