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京七成务工者不愿参加社保
个人缴费压力及流动性大是主因
本文字数:959
本报讯 (通讯员 南调 记者 张倩)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农民工主观参保意愿并不高。在低端务工人员集中的安德门就业市场,这点体现得更为明显。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获悉,近日一份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希望用工企业办理何种保险”时,表示希望办理养老保险的占受访人员的23.5%,医疗保险的占25%,工伤保险的占20.6%,生育保险的占9.3%,失业保险的占12.8%。
面对调查,大多数农民工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保障,而是如何更多地满足当下的需要,如小孩上学、看病、盖房子、给家中添置物件等。一位徐姓务工人员说:“像我们这样的收入,上有老下有小,哪里有余钱买保险?我们出来打工,哪儿有工作去哪儿,总不能到一处买一处的保险呀,不现实,拿到现钱就不错了。”他的回答也道出了众多民工的心声和参保意愿不高的缘由。
专家分析,首先,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工群体来说,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014年9月1日起,南京参保企业和职工以及灵活就业人员月缴费工资下限从2200元提高到2400元(溧水、高淳区为2160元),按照个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个人不缴费)个人8%、2%+大病保险10元、0.5%的缴费比例,每月最少需缴费262元(溧水、高淳区为236.8元),年缴费超过3000元。在此次调查中,超过50%的务工人员预期的月薪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差不多是他们辛苦一个月的工资。
其次,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较大,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人员中,近3年更换过3次及以上工作的比例最高,占39.7%,换过两次工作的占28.6%,换过1次的占17.5%。群体“动”的需求与现行制度供应“静”的内在规定性成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最根本的制约。由于个人社保没有一个全国通用的账号,流动性大的从业人员,到新地点、新单位后就得重新参保,之前的保险费可能就“贡献”了,因而参加社保的意愿不高。
据了解,南京从2007年开始,选择建筑业率先探索如何“破冰”流动行业人员社保难缴的窘境。2007年11月,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对建筑业农民工办理实名制工伤保险,将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全市职工工伤保险总盘子中,享受和南京市职工同等的工伤补偿待遇。2010年起,南京市开始执行建筑业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用类似于工伤保险的办法,通过医疗保险帮农民工报销掉大病医药费中的“大头”。但在服务业流动从业人员参保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流通性方面还尚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