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学子课堂刷屏 老师情何以堪
省内多所高校对手机“宣战”
本文字数:885
本报讯 (记者 鲍晶)上课不玩手机且坚持21天,你行吗?近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尝试“挑战21天上课不用手机”活动,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被手机“套牢”的大学生们自我监督,回归课堂。
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超九成会带手机去上课。其中,17%的大学生平均每节课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0分钟。针对“课堂失守”,全省至少有20多所高校先后推行“无手机”课堂。比如南京理工大学要求上课“关机”、江苏大学上课时间断网、扬州大学某院系高价购置了手机信号屏蔽器、更有某些学校强制学生进课堂前先“上缴”手机,放到手机暂存袋。
不过,类似举措在网上引发吐槽:“我觉得与其这种强制方式,不如提高课堂吸引力。”“有些课,用手机查查资料,也是很重要的。”于是,许多高校的“无手机”课堂也纷纷遭遇失败。有老师说,学生总是很“聪明”,有人有两部手机,交了一部还有另一部。这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手机挑战”结果显示,最多只有10%的人能够坚持下来。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有不少同学一边看着书,一边时不时摆弄着手机。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同学中,有9人承认自己在课上玩过手机,其中有6名同学表示,看手机频率很高。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也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留学生在课堂上也经常玩手机。南大学生小邱说,2个小时的课,至少看七八次手机,他坦言生活中早已离不开手机,“有事没事就会拿出手机看看,上上网、聊聊天,一段时间没有刷屏,就会比较慌”。
有专家认为,与其对学生玩手机“堵”和“拦”,不如光明正大地引导。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左玉辉在课堂中引入手机,建立一个统一的课程平台,老师通过微信平台随时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否则显示页面自动关闭,学生的答案会自动在平台上生成统计,方便老师查看。左教授说,把手机引上“正道”加入课堂教学以来,与学生互动更多,教学效率提高了,这门课也成为南大通识课程中选择最多的课程之一。
左玉辉教授表示,课堂的敌人不是手机,而是自己。在“互联网+”的时代,学生要学会管理好自己,老师也必须找到自己教好学生、如何做好教育创新的新方法。“否则,你用一些堵的办法去对付学生,他们总会有新方法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