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弘扬劳模精神 创造幸福生活
本文字数:5623
本报记者 谢丹娜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奋斗是梦想的阶梯。
每 个时期的劳模,都是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被赋予着越来越多的时代内涵和元素,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 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永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着社会前行的风尚。
今 年正值五年一次的全国劳模评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严格把握条件,坚持发扬民主,齐心协力做好评选各项工作,并通过评选表彰 活动,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次劳模评选一线劳动者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既有全国 “最美职工”田明、2014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乔森等在生产一线锐意创新的学习型、知识型技术工人,也有段俊等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默默作出贡献的 优秀农民工,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工人阶级在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中的精神风貌。
当前,全省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 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认真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积极投身“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伟大实践。我们比任何 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 之际,我们将视线聚焦到新评选的全国劳模身上,倾听他们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美丽故事……以期用劳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激励广大职工创先争优、建功立 业,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怀仁:一切为了群众利益
刘怀仁(右二)扎根农村,奉献基层。
刘怀仁在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当家人的位置上一坐就是22年。20多年来,他扎根农村,奉献基层,把甘港村从一个负债累累的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刘 怀仁原在镇属企业担任负责人,1993年组织找他谈话,要他回家乡甘港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当时的甘港村负债270多万,交通闭塞,全村没一条像样的路 道,到东台要靠摆渡。不少人劝他,厂长当得好好的,何必趟这个浑水。刘怀仁说:“我是党员,就要服从组织安排。穷不生根、富不天生,豁出这一百多斤,也要 挖断家乡的穷根!”
到村后他果断对几家资不抵债的村办企业进行改制,从外地引进人才;多方筹措资金修路造桥,改善交通条件。他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专程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使甘港村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新204国道移到了甘港边上,333省道穿村而过。敏锐的刘怀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主体经济。先后建成串场河沿河经济带、东廉公路沿线工业区、333省道沿线工业区三个工业集中带,全村大小企业100多家,纺织、麦芽、机械等企业形成规模,初具特色。
工 业经济形成一定基础后,他果断转变思路,邀请上海、苏南等地专家到村考察,制定甘港村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打造甘 港生态旅游新特色。占地2600平方米的村史馆,收藏土地改革以来农村发展实物及资料2000多件,成为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入选全国喜迎十八大图片展。 百坊园、百草园、百果园核心景区建成开放,成为东台近郊乡村游的新亮点,2014年被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碧城商贸园形成钢 材、木材、汽配、建材四大市场,入住经营业主400户,从业人员2000人,年销售6亿元。
多年来,刘怀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千方 百计克服资金困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先后投入6300万元,新建水泥路面25公里,桥梁67座,使全村所有8 户以上的居民点都通上了硬质路面。建成全市一流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卫生保健中心、商业服务中心、6000平方米农民广场、水泥篮球场。建设农民生态 居住区、污水处理中心、秸秆气化站,着力整治村庄环境。
如今,走进甘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一幅具有里下河特色的水乡美景便展现在眼前。村民们都说:“我们家门口就有景点,公交车开到村头,小病不要出村,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这多亏了刘书记。”
段俊:为2.6亿农民工代言
段俊(左)在岗位上大胆改革生产流程。
在段俊的名字前,可以冠上很多头衔,全国优秀农民工、百名优秀新昆山人、昆山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但段俊觉得,最适合她的就是“一名普通的新昆山人”。
今 年40岁的段俊,原本是四川内江的普通农民。1993年中专毕业后,段俊随外出打工潮来到昆山,在一间车料公司担任过生产管管工作。2000年3月进入嘉 联益电子昆山有限公司,从事检验、搬运、安装、包装等一线生产工作,比以前忙了很多,但因为是初级员工,月收入从原先的1000元一下子跌到了400多 元。家人和朋友纷纷劝她跳槽。但这个四川辣妹子坚信通过打拼一定能实现华丽转身。
最初,段俊在嘉联益担任一名普通的检验员,工作内容主要是 凭肉眼检验FPCB板的外观是否有划痕、脏污、凹凸不平,以及使用高倍放大镜检验线路是否连接正常。这貌似是一项机械式的工作,可她做起了“有心人”。她 对同机种、同型号产品检验流程、检验方法、检验重点进行总结,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2004年的一天,段俊大胆地走进了经理办公室,详细报告了她的优化方 案。
听了报告,经理吃惊地说:“段俊,你太不简单了!你知道这个方案实施后,能为公司创造多少收益吗?!”根据她的方案实施优化后,检验人员的人均产能从当初的每小时100片提高到了200片,总产量也从原来的每天8万片提高到17万片。
此 后,段俊在自己的岗位上大胆改革生产流程,使流水线分工更趋完善,生产线产能大幅提升,企业成本大幅下降,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效益。2007年9月,公 司创造了昆山厂入库744万美元的新纪录,比台湾母公司的要求高了24万美元。段俊从一名基层最普通的检验人员,提升为检验股储干、股长到目前的车间主 任。
2008年,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1000名优秀农民工受到表彰,段俊光荣上榜。
去年1月17日,国务院 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征求对正在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段俊作为全国2.6亿农民工的唯 一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她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5条建议:希望政府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希望农民工能租到价格相对低廉的住房,能让孩 子在身边上学,能和城里人拿到同等水平的工资。她相信这些建议肯定会一步步变成现实,“农民工兄弟姐妹会在自己付出劳动和心血的城市里更有归属感。”
段俊已在昆山安家落户。在她的团队里,80%左右是80后、90后。此次当选全国劳模,她表示,劳模光环只能说明过去,自己会更加努力地坚守岗位,传承劳模精神,不断激发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乔森:逐梦的“草根”节油专家
说 到节油专家,人们往往会想到知名高等学府的教授、动力机械领域的专家或是节能制造企业的研究员等等。可是有一个人,仅凭着自己对节能减排这份事业的热爱, 从一名普通的长途客车驾驶员蜕变成了推动节油减排事业的领潮人。他,就是常州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乔森工作室的负责人乔森,一个在节能减排事业上不停逐梦 的“草根”节油专家。
“70后”乔森起步于普通的长途客车驾驶员,根据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一套“乔森节油操作法”,并与身边的驾驶员 分享,一段时间下来,节油效果明显。2011年4月7日,集团公司首次以个人姓名命名的“乔森工作室”挂牌成立,乔森带领工作室的骨干成员担负起客车驾驶 员的指导培训工作,“乔森节油操作法”也成为交通系统推行节能减排的典范大力推广。
在集团公司大批引进新能源LNG客车后,乔森与工作室成 员又积极钻研新能源的节能。他认真学习新能源客车的结构、维护、驾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使用中进行分析、判断,总结归纳出维护保养和驾驶操作的经 验,初步完成了新能源LNG客车的驾驶节能操作方法,制作了通俗易懂的LNG客车驾驶操作技能课件,并及时付诸推广实施。
2013年,乔森发现LNG客车发动机运作时,释放出的可利用冷能,相当于一台2~4匹空调的制冷量。
“如果把这个冷能使用在新能源客车上,是否能部分替代空调呢?”
“一辆LNG客车,空调费用每年节约5000元,算下来,常州市每年可以节约几百万元,如果放眼全国,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乔 森的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经过近百次数据实验,仅1年,就成功申报了“液化天然气客车冷能回收利用装置”以及“液化天然气动力系统”两项新型技术发明专 利。最近,乔森的第四项专利“精确温控的客车发动机调温系统”也正式通过了国家专利局的专利认可。与此同时,乔森还进行了节油器、LNG汽化器改进、发动 机废气热能回收装置等一系列的节能设备设施试验,认真采集、分析试验数据,另有LNG新技术装备的试验也在进行中。
乔森工作室成立以来,集 团公司的节能减排取得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2011年至2014年底,累计节油量已达到679.72万升,燃气178.54万公斤,节约燃料总支出超过 4150万元,折合标准煤近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余吨。“乔森节油操作法”也因此入选第四届江苏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 果展”金奖。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
沙夕兰:让南京港机走向世界
在中国港口业伴随中国经济的前进腾飞中,始终有一股“南京港机”力量,他们以对港口市场的敏锐把握,不断研发出更新换代的港机产品,引发了港口机械产业升级的行业革命。这股力量正是沙夕兰和她的港机研发团队。
从 业26年来,沙夕兰始终以服务市场为导向,紧贴前沿技术、客户需求搞研发。她主持开发设计的系列港机产品,创造了多个“第一”:由她主持设计的25吨门机 成为行业标杆,目前已生产300多台,创造了30多亿的产值;其开发的40吨煤炭带斗门机,创下了国内卸煤炭带斗门机吨位之最;研制的28吨木片带斗门机 填补了世界港机行业的空白;研发的35吨箱式门机,首次批量出口,打开国际市场;2012年研发的节能环保型1000吨/时连续卸船机,又填补了国内空 白。2013年捷报再次传来,沙夕兰参与的南京港机、上海海事大学共同研发30.5吨新型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项目通过专家鉴定,综合耗能下降了30%,再度 填补国际该领域空白。
港机产品的创新主要是起重机吨位、变幅以及功能、性能、维修、使用方面的创新,“每增加一个吨位,难度非常大,一项研发和试验可能要做半年,甚至是几年。”沙夕兰说。
技 术创新无止境,研发背后多艰辛。沙夕兰2008年研发28吨木片带斗门机可谓艰苦卓绝。当时16吨木片带斗门机是全世界港口通用型号。针对新加坡客户提出 的28吨的设计需求,不少港机研发企业同行纷纷露怯,沙夕兰主动请缨,决定放手一搏,啃下这个“硬骨头”!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沙夕兰全身心投入到该项 目的产品研发中。“木片只有指甲盖那么小,不容易抓,更不易流动,我们除了设计有10多米高的机身外,还要设计料斗震动,促进木片抓与放,非常难实现。” 沙夕兰废寝忘食不断进行试验,经过不懈努力,带斗门机研发获得圆满成功。当第一台28吨木片带斗门机屹立在客户码头,流畅地装卸着木片倾泻而下,全场欢呼 雷动。
沙夕兰设计施工的产品获得了中港口协港口机械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长航系统科技成果创新奖。产品不但遍布中国沿海沿江主要港口, 还远销海外,仅在曹妃甸经济开发区使用的南京港机产品就超过了100台。沙夕兰参与开发的产品,累计为企业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南京港口机械厂也由一个 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国内港机制造业的巨头,这个只有三百多名员工的企业,如今年产值超过7亿元。
2011年南京港成立“沙夕兰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沙夕兰”的专家优势和品牌效应,对青年技术人员进行“1+1+1”结对传、帮、带,鼓励每个人发掘身上的闪光点,发挥自己的专长。
田明:创新型工人的杰出代表
继斩获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唯一的一等奖之后,2015年1月,创新成果《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运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工人农民组)二等奖,登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去年4月,被中宣部、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十大“最美职工”。
如此灿烂夺目的荣光,是江苏油田井下作业处一线工人田明立足岗位、创新创造的结果。
参 加工作20多年来,一心学知识、练本领、提技能,让技校毕业的田明,从一名普通井下测试仪表工,走到了工人序列的最高层,成为目前中石化系统仅有的18名 技能大师之一;而爱岗敬业,潜心钻研技术,则让他收获了最大的幸福,累计完成革新成果100多项,其中有43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奖,在国家级刊物独立发表论 文28篇,获国家专利22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试油测试技术通过射孔、测试、抽汲、取高压物性样品等方法求得油藏压力、温度、产量等多种参数,是寻找、认识、开发油气藏的依据。但在施工中一些工具不能满足工艺要求,轻则导致工艺返工,增加成本,重则影响对油气藏的正确认识。
田 明的获奖成果《试油测试工艺配套工具的研制与应用》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创造的。它包括11项试油测试工艺创新成果,申请国家专利8项。其中,“压力计过 载保护器”攻克了射孔测试联作工艺射孔时瞬间产生异常高压,极易造成压力计过载损坏的行业难题,自2008年投入使用后,压力计的损坏率由原先的 16.6%降为0,测试资料准确率100%,创效1000余万元。
《APR延时起爆技术》,解决了深井射孔测试联作中延时起爆问题。2007年成1井测试成功后,在西部地区全面推广,延时起爆成功率100%,负压射孔成功率100%,累计创效1050多万元。
“《自动取样装置》的研制成功,解决了高凝油、稠油、含蜡较高油气井无法取得高压物性样品的难题,使油田高压取样一次成功率由46.6%提升到92.2%,为油田储量计算和科学开发提供了依据。”介绍起他的获奖成果来,田明如数家珍。
据统计,获奖创新成果使试油资料的精准率由92.5%提升到99%,为高邮凹陷花庄构造等7个区块,2117万吨地质储量的探明提供了精确数据,并在华东、中原、新疆油田推广,累计创效6800万元。
2010 年7月6日,江苏油田首个以操作层面劳模命名的工作室—“田明劳模工作室”挂牌成立。短短3年,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80多项,申请专利20多项,在国家核 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工作室成员也由最初的4名发展到22名。目前,工作室已有1人成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3人成为中石化技术能手,2人分别在中石化 作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2012年,工作室被评为“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