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一名下岗工人到自主创业,她20年间开设9家“模范米线水饺”精品店,带动34位下岗、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凭着安全的品质成为米线行业的模范——

“米线姐”刘月红:用良心做餐饮

    本文字数:1680

记者 胥明虎 通讯员 周庄

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为求一份心安,河北保定坚持每天用新油炸油条的“油条哥”火了全国。无独有偶,徐州有一个20年坚持用良心做食品的“米线姐”,她就是鼓楼区黄楼街道刚刚荣获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巾帼标兵称号,今年46岁的模范米线水饺店老板刘月红。

靠双手养活自己

4月6日,也就是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徐州户部山街区北入口的模范米线水饺店采访。门脸不大的小店室内布置简洁大方,前面是是餐桌后面是厨房,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干净卫生。店内有顾客在进餐,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没发现老板刘月红的身影,于是小声打听一下。

“我就是!”一位卷着袖子带着围裙,正在厨房忙着煮米线的短头发大姐赶忙应声。眼前的刘月红个子不高,戴着眼镜说话干脆利落,显得非常干练。很难想象,她就是独自管理和运营9家店铺的老板。落座后,刘月红介绍了她这20年坚持做米线的创业经历。

“我就是想靠着双手能养活自己!”刘月红这么谈起自己的创业初衷。从1993年起,在国企上班的刘月红单位效益就不景气。那时,她就想做点小吃出售。刘月红作为徐州第一批下岗工人享受到安置政策,在宣武市场摆摊卖米线和早点,因为临近当年的模范灯具城,后来刘月红就把自己的米线摊位起名为模范米线店。创业初期是艰难的,刚开始时一天只卖出一碗米线,刘月红急得直哭。她在米线的口感、分量、价格上进行调整,加上她勤劳肯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96年她正式下岗后,名为“模范米线”的小摊位在徐州已小有名气。2000年,丈夫李胜海下岗后就与刘月红一起创业。

20年时间,刘月红把米线从地摊小吃发展到精品店,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发展到有34名员工,不断创新的她除了米线还推出了水饺、馄饨等新品种。如今模范米线水饺在金地商都、银座、沃尔玛、爱客来等美食广场和闹市区共开了9家精品店铺。

品质保证换来好口碑

消毒记录、进货凭证、检疫证明按类别整齐的摆放在相应的文件盒中;每天至少擦3遍窗户,店里的每寸地方都是干净的;鲜肉都有检疫标志,蔬菜要新鲜且有机的,骨头汤都是自己熬制的,所有食材都是新鲜的,并有正规进货渠道……

这不是为了迎接卫生、食品等职能部门检查而特别准备的,刘月红的9家模范米线店每家每天都如此。正因为规范的管理,食品安全有保证,2013年和2014年,先后有两家模范米线水饺店铺成为市级的“便民早餐示范店”,并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过程中成功通过专家验收。   

刘月红在徐州米线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可以说是这个行业当之无愧的大姐大,对餐饮行业的内幕非常了解。她直言现在生意不好做,步行街店开张一年一直是亏损的,最近才刚维持盈亏平衡。“我如果想多赚钱每天在食材上省个三五百太容易了,顾客也吃不出来,但是那样我做不到,我一定要保证顾客在这里吃得安全放心!”

正是刘月红多年坚持诚信经营,品质一直有保证,她的店铺获得了市民的好口碑,几乎每年都获得区工商局颁发“最佳文明户”的奖牌,她个人也获得了妇女先进个人等荣誉。

做食品行业的模范

“你让她先别走,我给烫碗米线吃了再走!”刘月红对52岁的陈锡梅连比划连说。陈锡梅是店里的员工,也是名聋哑人,当天下午她正好把自己的聋哑人朋友推荐给刘月红,希望能到店里来工作。商谈结束后,刘月红执意让她吃完饭再走。

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二姐讲诚信,人太好了,和她合作我们放心!”“二姐心眼好!”……因为刘月红排行老二,店里大家亲切的叫她“二姐”。

跟着刘月红干的员工现在有34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下岗工人,也有进城务工人员,还有3名聋哑人,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都干了17年。“我刚开始也对聋哑人有顾虑,但是后来发现她们干事很认真,就是交流不便性格执拗,但整体合作的还不错。”刘月红的米线店为社会解决不少就业难题。 

随着模范米线水饺在徐州名气越来越响,美食广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招商,还有更多市民表示了加盟意向。“因为没法保证食材供应安全,管理流程规范,虽然金额诱人,但我的店铺一直是直营店不放加盟。”刘月红坦言她不能为了钱把自己苦心经营20年的牌子给砸了。

“我觉得我干餐饮这么多年来,钱没赚多少,但是我很自信,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每位顾客都吃的舒心、吃的放心,我一个下岗职工,就是要做餐饮行业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