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身边的江苏工匠 “中国纺织大工匠”王敏其——
智能经编开拓者
本文字数:2600
本报记者 陆夏彩君
从1986年踏入纺织机械行业,历经30多年的技术钻研,研制的经编纺织机械从低端发展到高速先进装备,媲美国际先进纺织经编设备,五洋纺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其带领企业从产品单一的小作坊,到生产系列高档纺织机械、颇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嬗变”。去年11月,他从2000多万纺织人中脱颖而出,获首批“中国纺织大工匠”殊荣。
王敏其坚信,企业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做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为了航空航天事业,尽百分之百努力
美国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退役,大名鼎鼎的天宫一号的继任者天宫二号将开始搭建中国人的空间站,到时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空间站系统属于低轨道航天器,与地球虽近,但空间环境不好,不仅太空垃圾多,还充斥着“原子氧”、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极易氧化报废,而航天器大量配备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正是铝合金制成的。用不会被氧化的玻璃纤维经编“太空能源之翼”,能否替代兼具轻量和强度的铝合金帆板?而且,这一级别的产品只有美俄有,但绝不出口。对于王敏其而言,这无疑成了一个难题。
王敏其回忆说,“2005年6月,中国航天以及东华大学陈南梁教授带着一行人找到我,拿出一块只有1元硬币大小的玻璃纤维样品,问我有没有这个设备?用经编机能不能编?”当时整个国内没有这种成圈编织技术,而且高品质玻璃纤维要如棉纱般柔顺,直径必须达到5微米,约常规产品四分之一粗细,当时的装备完全不可能编织。他很肯定地告诉陈教授,做不了!但为了航空航天事业, 当时他就表态:这个事情让五洋人来做,不能保证能做出来,但是他们一定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把产品做成功!
遍寻专家和技术,进入“瓶颈期”
在没有任何费用支持的前提下,王敏其个人出钱组建了研发团队,四处拜访业内专家,并到国外考察和学习,可惜并没找到想要的技术和设备,也没有得到任何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于是,他举全公司之力,根据玻璃纤维一折就断的特性,从成圈传动机构、复合针方面开始攻关。为节省时间、减少往复,他们拿出凸轮、偏心连杆、曲轴连杆机构三套方案同步展开设计。在当时还没有仿真设计软件的条件下,他们依靠人工编制和绘图,将方案都“赶”了出来。半年多的时间,上千张图纸,工作难度、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有时候为了一张图纸、方案中一个小的改动,整个团队要熬好几个通宵。针对三套方案,他们邀请了行业专家、教授就方案和设计的可行性、可靠性进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凸轮传动的复合针成圈编织方式。
王敏其告诉记者,接下来的困难比他想象的还要多。首先当时市场还没有专用的数控凸轮磨床,他们必须进行自主研制,根据运行轨迹,不断优化、修正凸轮加工曲线,确保高精度;紧接着是复合针成圈机构的问题,必须要对复合针的技术要求、编织原理进行补课,选用什么样的针是大事,这种针当时国内外都没有,他们只能根据动作配合和动程要求请相关制针厂进行特殊定制,槽针、针芯以及导纱、沉降针,一切围绕适应玻璃纤维成圈编织的要求。
硬件攻关的同时,控制软件的开发也在同步进行。当时电子送径、电子牵拉技术还不成熟,但做网格基布要满足纱线张力、玻璃纤维不损伤的严格要求。网目尺寸具有标准化的要求,尺寸不一样,发电量不同,刚性强度也不一样,所以必须针对电子送径的软件进一步提高它的专用性要求。
五洋团队精工细作,针对每个尺寸严格控制,严格测量,确保所有精度都能够达到玻璃纤维编织的要求。即使这样,机器在装好后进行试织时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纱架送纱、出纱张力问题,容易断线,成圈紧密度不够,纬密不够等,导致成品率和编织出的总体织物不能达到航天人的要求。
一晃2年过去了,作为企业负责人兼任技术负责人的王敏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花了这么多钱、动用了整个公司的精力,还是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后面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做下去会面临怎么样的后果? 假如做不好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风险?同时,如果他们团队做不成,还会影响中国航天梦的进程。
困难重重,但他坚信五洋人办法会更多
在他带领下,五洋人连续进行研讨、交流,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根据每个细节进行讨论,最终通过优化运动曲线,更和顺地进行成圈和圆滑脱圈;对槽针的勾头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对针芯的光洁度、角度进一步优化,将导纱针从原来的眼子针优化为玻璃纤维专用的导纱针,解决了玻璃纤维易折断的世界性难题。
2011年盛夏,正是全年最热的3个月,最终的成果要向航天部门交付小样了,开发团队整天泡在试制车间里。那是一段最痛苦又最亢奋的时间,所有人根本不想睡觉,也一点不觉得累。纺机刚一开动,最初都是废布,几乎把整个团队逼上绝路。在历经6年、耗资300余万元,先后三次对整机安装、重拆再安装再调试后,终于迎来了最后的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样品,为中国航天、中国纺织人织就了华丽篇章!
在此基础上,王敏其带领的团队又和陈教授团队一起,为天宫二号、天舟飞船、北斗卫星组网开发出更高要求和品质的充电帆板网格基布、金属细丝经编而成的卫星天线等产品所需的智能装备,并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始与全国多家高科技企业合作研制新的高性能产品,如反无人机智能网具、鱼雷拦截系统、智能多功能捕捞网等。
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工业4.0、智能制造”,王敏其从2012年新基地建设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去德国、日本等国家考察学习,最大的感触就是传统纺机生产必须要向数字化转变,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
他告诉记者,当时他要面对的是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样板,一切又只能从零开始,风险系数远远超过预期,容不得半点差错。好在他的规划得到了行业和各级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帮助他选拔了来自中科院沈自所、北自所等全国智能制造领域的顶级专家、教授,组成五洋数字工厂建设项目工作小组,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建设。
2015年9月24日,全国针织行业智能制造现场交流会在五洋纺机有限公司召开。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投资1.5亿元的五洋纺机数字工厂已投入生产;针织智能生产线管理系统也已成功运行,并为下游客户量身定制;环球经编网智能服务平台为行业数千家经编企业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智能装备已形成三大系列几十个品种……
“我是做小事情的人,唯有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了,累积起来我们就很顺利的把一件大事完成了!我坚信,办法永远比困难多,只要以认真、细致、严谨、坚持、处处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去面对,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决!”这是王敏其对他的员工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长期坚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