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最挂念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记南通开放大学青年教师吴长贵
本文字数:1702
本报记者 王君东
“五一”小长假,南通开放大学校园春光明媚、芳草萋萋。在中远校区新大楼1206现代电气实训室,脱了外套、卷起衬衫袖子的吴长贵正在调试电气设备,额角渗满了汗珠。朱佳豪同学是当天被吴长贵喊到实训室帮忙的3名学生中的一个,他说:“跟着吴老师学习训练,我们都乐意和开心。”
1981年出生的吴长贵在同事眼里是位“80后”,在学生眼里是“大哥哥”。他虽然年轻,却是个“牛人”,教书10多年,荣誉拿了一大串: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实践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校企合作先进个人、 最美青年教师、 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而由他领衔的“科技创新工作室”团队更是多次在省、市、国家、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
“我的一只眼睛算不上什么”
吴长贵来自农村,一度干过工人和保安等职业,是读书让他走进了知识的殿堂,并成为一名传道授业者。所以,他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深切的体会。
2007年暑假的一天,为准备新学期的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他到实训室调试教学实验设备。突然,一块电工板滑落,扎到了他的眼睛,导致视网膜脱落。
“这成月的住院不知要耽搁多少教学工作!”住院期间,他一直心挂教学工作,术后10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家人和领导、同事们担心他的眼睛,而他却说:与几百双求知的眼睛相比,我的一只眼睛算不上什么,我最挂念的是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2013年10月,他带队出征“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期间,岳父突发“脑梗”,家人希望他能赶回来尽孝心。一边是家人含泪的迫切期待,一边是6000多师生的深深重托。反复权衡后,他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全身心地扑到了比赛的组织和准备中,并带领团队获得了“数控铣装调与维修组”一等奖。
既重教书,更重育人
一名好老师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2007年,学校因师资力量短缺,动员一部分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兼任班主任。吴长贵主动请缨,担任了05电气自动化班的班主任。教学之余,他花大量的精力搞班级活动和开展学生思想工作。一天凌晨1点多钟,班上一名学生突然打电话说肚子疼得难受。他二话不说,马上赶到学校带学生去医院。经诊断,该学生为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手术。他一边联系远在农村的学生家长,一边协助医生安排手术事宜,直到学生家长早晨赶到医院才放心的赶回学校。
为回报社会,学校从去年起开展了“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吴长贵从班里挑选精兵强将牵头组建了一支小分队,利用专业所长走进社区居民家中正常开展志愿服务。为了精准有效地服务好居民的需求,他带领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行业各类新技术新技能,把志愿服务做到“居民有所求,开大必有应”,被南通电视台、江海晚报等媒体报道。如今,这支服务小分队的足迹遍及南通市的城东街道、虹桥街道、任港街道等十几个社区,每年服务居民3000多人次、两百多小时。对此,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回报社会活动能早点让学生们认识和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力量,也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大学教师的价值不仅仅在课堂
13年的全心全意和精耕细作,吴长贵不仅是教学的一把好手,更是一个“多面手”。他始终认为,大学教师的价值不仅仅在课堂。
2007年,吴长贵发起组建了“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实验实训中心党员先锋科技创新工作室”(后改为“南通开放大学科技创新工作室”),带领8名青年教师党员和10多名优秀学生开展为民服务、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服务企业社会。
工作室成立8年来,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或荣誉183人次;开发新专利32项、其中他自己就有12项,撰写论文72篇,完成课题9项。
不仅如此,吴长贵还是个“发明达人”。2015年,他带领学生参加韩国女子国际发明大赛,获得银奖;带领学生征战第30届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览会,获得两个金奖和一个特别奖。2016年,他带领学生参赛第68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览会,获得金奖。2017年,他带领学生参加“第十五届中南谷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江苏省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在“挑战杯”赛事中零的突破。前年,他团队的2个获奖产品与无锡宏日科技公司合作,年销量1000多套、销售额超过1500多万元。去年,团队研发的3个专利被江苏永太新能源有限公司收购合股开发,预计将创造200多万的效益。
吴长贵(右一)在指导学生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