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打造江苏产才融合新格局
本文字数:1505
人才聚则产业强,产业强则郡县兴。纵观国内外历史,产业高地的形成过程总是伴随着人才集聚:硅谷凭借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各国科技人员超过100万人,在成为美国信息产业人才高地的同时,也带动软件、移动通信产业迅猛发展。深圳依托腾讯、华为等龙头企业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业,带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蓬勃发展,产值规模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近年来,江苏高度聚焦产才融合发展,着力强化产业部门和人才部门联动,相继出台“科技创新40条”“人才新政26条”等系列政策,产业和人才“同频共振”的融合集聚效应充分释放,呈现“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生动局面,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才融合发展高地。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设立纳米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绿色通道”,在纳米技术领域共集聚国内外院士团队16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2人、省“双创”人才70人、省“双创”团队6个,在成为全国纳米人才最集聚区域的同时,也成为国内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园区,产值近1000亿元,被列为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泰州通过实施“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在生物医药领域共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7人、省“双创”人才100人、省“双创”团队8个,不仅形成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更是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地标,医药工业产值占全省的3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新要求,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发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动员令,都对产才融合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江苏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创新高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思想,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深度融合,打造江苏特色的产才融合新格局,为“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对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提高“新工科”人才的有效供给。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因此,应推动省内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设立智能制造装备、先进复合材料、节能减排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将其纳入省重点专业进行培育建设,鼓励相关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提高“新工科”人才的有效供给。
实现创新人才的“精准引进”。目前,我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标准、示范项目等已逐步制定并在各地实施,资金、资源等要素也不断聚集到重点领域,但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仍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因此,应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精准引进纳入人才工作重点,依托专业智库绘制重点领域全球领军人才地图,搭建人才信息大数据平台,为重点领域的精准引才提供“定向导航”。
推动产业人才的“融合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必须也只能依靠人才来解决。应针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和重点领域,以省内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载体,依托在苏院士、千人专家等行业领军人才,牵头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开展攻关,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强我省在新兴产业领域基础性、前沿性的技术积累。
加强军民融合人才的教育培养。军民融合是强军之策、兴国之举,加快军民融合人才的教育培养,可以更好发挥国防军事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我省应利用军工院所密集的独特优势,围绕智能机器人、纳米材料等产业领域,鼓励省内国防科工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国防科工教育资源与地方企业实践经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 周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