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社会风气不是官员腐败的“遮羞布”

    本文字数:892

雷鹞/文 天成/绘

南京市六合区交通局原副局长徐亚俊被指控受贿82万多元,日前在庭审中,他多次表示,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自己受贿也是被动的。(据新华网)

有些贪官的忏悔录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他们从奋斗到成功再到堕落和悔恨的过程有一定的警示意义。但他们之中也有撇清和怨天尤人之徒,贪官徐亚俊就是例子,他把自己的贪腐犯罪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的不良,并在庭审中多次表示自己是被动受贿。其言外之意是:我本不想受贿,迫于社会风气的裹胁,不得不贪。

徐亚俊的谬论,不禁让人莞尔。如此说来,社会风气岂不成了官员贪腐行为的“遮羞布”?如果真的是不良社会风气迫使官员贪腐沦为阶下囚,那问题又来了,努力争取党风社风好转的口号已经喊了数十年,这也就是说,长期以来社会风气一直存在问题。为何徐亚俊在从科员到副局长的晋升过程中没有恃权贪腐?为何他在担任副局长之初尚能洁身自爱,多次拒绝别人的“感谢”?怎么待到后来不良的社会风气突然在他身上起作用,使之拒腐防线崩溃,索贿受贿一发而不可收,以至金额多达82万元?由此可见,所谓的社会风气影响之说,不过是贪腐官员的托辞而已。

“内因”是关键,只要自己恪守清白,慎独拒腐,大小气候的不良影响都对其奈何不得。古往今来,官场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譬如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爱吃鱼,因此有许多人给他送鱼,他全都一一谢绝了。公仪休给弟子解释说:“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遗憾的是,今天的一些官员却不懂这个浅显的道理。当下,许许多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同样受到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狂轰滥炸,然而他们照样始终坚持勤政廉政,深得人民群众爱戴拥护。

我们也必须承认社会风气的好坏与否,的确对官场对官员有一定影响,这也是中央三令五申要求营造好政治生态环境的意义之所在。总之,只要我们的官员咬定“勤政廉政”不放松,无论社会风气如何,都一样能够清白为官,勤勉为民,并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领社会风气好转。

(本栏信箱:f26812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