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就业促进 创业引领 基层成长

——我省着力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示范区

    本文字数:2035

■通讯员  刘荣华

大学生朝气蓬勃,是未来建设国家的生力军。 “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以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三项计划为抓手,全力以赴做好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完成年末总体就业率达到92%以上,力争实现就业水平与往年相比‘不降低、有提高’的更好成果。”日前,省人社厅专门下发通知,就做好201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出部署,全省上下同频推进,全力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今年,江苏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6.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促进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繁重。面对严峻就业局势,我省把政策落实作为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线,通过开展政策落实年活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与经济政策、引才政策有机结合,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配套制定并提供岗前培训、定向招聘、委托培养、人事代理等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服务。

我省提出,开发45万个以上适合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开发不少于2万个具备一定技术含量、适合毕业生特点、能够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就业见习岗位,拓展实习实践空间,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同时,把低收入农户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和“双零”家庭等困难毕业生作为重点援助对象,全面落实求职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步推进政策网上办理和“最多跑一次”服务,探索“不见面”政策审核,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提供最好保障促政策落地。

优化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

启动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行动,紧紧抓住“毕业前”和“毕业后”两个关键环节,加强就业市场供需对接和精准帮扶,力促毕业生快就业、好就业。

毕业前,集中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促进活动,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服务功能,有效推动服务关口前移,组织人社部门负责人、基层就业创业典型和职业指导专家团队进校园,近距离提供高效公共就业服务;密集举办供需对接洽谈活动,精心组织好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服务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品牌活动,健全日常招聘、专场招聘、网络招聘“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全年组织现场招聘、政策宣讲、校园指导等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运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就业信息跨区域互通共享,推广应用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精准匹配、线下高效就业”服务模式,增强就业服务效能。

毕业后,加强与教育部门的信息衔接和资源共享,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准确掌握每一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求职意愿,及时录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精准锁定服务对象。对有就业服务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制定一对一的就业促进方案,细化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做到实名登记和就业服务“两个100%”。

持续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省把鼓励创业作为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方向,集中优质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全年引领大学生创业不少于2.5万人。为此我省提出,将创业培训向校园延伸,鼓励各地筹建创业大学,依托各类创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平台,创新开发一批层次高、内容实、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改进创业培训补贴方式,更好满足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业务的创业需求。

高标准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全方位提供成功创业、带动就业、场地租金等补贴政策,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多渠道助力大学生创业。

优化创业指导服务,充实完善创业指导专家团队,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成果转化、跟踪扶持等全流程创业服务,协助解决工商税务登记、知识产权、财务管理等实际问题。

深入开展“创响江苏”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成立“创业联盟”的形式,定期举办创客论坛、融资对接、政策研讨等创新创业活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项目、培训、孵化、资金等无缝衔接的创业服务,拓展项目与资金、技术、市场的对接渠道,打造启迪创意、转化成果、展示风采的创业大平台。

举办“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省级分赛,推介优秀创业项目,选树成功创业典型,营造浓厚大学生创业氛围。

积极引导鼓励基层成长

此外,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成长成才,确保其“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加大招录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乡镇一线和其他基层单位工作力度。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建立职级晋升日常管理机制,完善能够体现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实际特点的职称评价标准体系,实施基层教育、卫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提升基层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开发一批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定向用于吸纳毕业生就业,其收入参照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规范实施“三支一扶”等专项计划,提高人员招募质量,加强人员培养使用,严格落实工资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考录、升学扶持、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支持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健全基层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毕业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单位间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