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关于无锡职工人文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字数:1890

 赵宏

无锡市总工会近来对职工思想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覆盖3000个个体样本,获得了一些与人文素质相关的数据。

一、基本素质状况

1、学历层次较高,超五成职工接受过高等教育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70人,占比15.7%;高中专906人,占比30.2%;大专高职789人,占比26.3%;大学本科762人,占比25.4%;研究生73人,占比2.4%。

2、技术能力较高,近半在职职工拥有技术职称

技术职称:初级615人,占比20.5%;中级570人,占比19.0%;高级192人,占比6.4%;特级以上8人,占比0.3%;没有评级1615人,占比53.8%。

3、政治觉悟较高,四成职工具有共产主义信仰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764人,占比25.5%;共青团员434人,占比14.5%;民主党派27人,占比0.9%;群众1775人,占比59.2%。

二、人文素质状况

1. 对社会的认识较为正面

超过七成的职工认为国家利益应高于集体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53.3%的职工不同意“老实人吃亏”的说法,49.8%的职工认为对社会应该无私奉献,98.2%的职工在看到他人生命安全受到侵害时,会以不同方式进行帮助。问及临危病人需要献血时,83.4%的职工表示会立即献,75.7%的职工对当前社会诚信给出认可回答,96.6%的职工认为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证社会诚信良性发展。

2. 比较关心时事政治

有44.0%的职工了解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63.7%的职工对中央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行动认为满意而且有成效。职工还关心的时事按得票数由多到少依次是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工资收入、教育、物价、收入分配、房价、环境问题、官员腐败、就业、反恐安全、体制改革、老龄化问题、宏观经济、国际争端、行业收入差距、城市建设、新科技、企业经营等。对于无锡经济发展前景,60.6%的职工表示乐观。

3. 业余文化生活偏“宅”

业余时间里职工的活动主要是看电视、上网、锻炼身体、读书看报、做家务辅导孩子学习、外出旅游等。

从掌握信息的渠道而言,有73.4%的职工从电视上获取、69.8%的职工从电脑网络上获取、47.9%的职工从手机网络上获取、36.0%的职工从报纸杂志上获取。职工们希望通过旅游参观、朋友聊天、帮助解决问题、开展文体活动和领导谈心来解决思想压力。

4. 对学习的需求并不迫切

84.4%的职工对自身知识现状表示认可,只有15.6%的职工认为自身知识学习有待提高。对于自身的知识现状能否适应岗位工作,96.3%的职工感觉目前掌握的知识已经够用但当单位有培训学习的机会时,92.7%的职工愿意积极争取,理由是掌握一门技术以适应工作需要,同时充实自己为将来个人发展考虑。考虑自费因素后,仍有50.2%的职工愿意自费参加学历学习及其他学习,学习意识较强。

三、关于提高职工人文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建议

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经济富庶,历来重视教育。无锡当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人文素质具有基础扎实、主流向善、自我满足的特点。同时,由于无锡是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虽然不乏一些来锡求职、创业的高知群体,但大多数是高中以下学历的普通打工者。他们与本地职工存在着文化、认识、语言、习惯、习俗差异等,同化缓慢。本文建议:

1.兴建大学校,打造职工素质教育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职工教育网络平台,把免费的人文教育送到车间、班组、工地、社区,直接面向职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培训。打造好职工书屋阅读学习平台,以职工书屋为基地组织职工开展读书沙龙、报告(交流)会、主题征文、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学习活动。

2.布局文化点,打造职工文化展示交流平台。以工人文化宫为主阵地,各市(县)区规划建设相应的文体活动中心分阵地,各企业职工之家为活动触角,打造网络健全、覆盖广泛的职工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和网络。把职工和居民就近引导到便利的活动场所中。通过该平台汇聚众多具有文化、艺术、体育特长的职工文体骨干,收集展示职工文艺精品、文化佳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工文化交流活动,使更多的职工文化作品和职工才艺得到充分的展示,让有文化才能的职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带动更多的职工参加到职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3. 组建指导团,打造群众文化服务指导平台。发挥工人文化宫的作用,积极派遣职工文化指导员下基层指导企业,指导、协调、辅导基层工会开展文体活动,深入推进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和职工特色团队建设,提高基层文体活动的水平;派遣职工艺术团下基层演出,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文艺活动模板。同时根据职工群众的需求,举办心理健康、摄影、书法、鉴赏等个性化培训班,满足不同职工群体的需求。

4.兴办文化节,打造百姓文化活动参与平台。顺应青年人群、“宅窝”人群的兴趣习惯,利用重复数字、象形数字、数字谐音,针对相对应的季节,打造本地特有、特点鲜明的文化、体育、娱乐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大型文体娱乐活动,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同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创意、参与面广的优秀职工文化节目和体育项目,树立一批活动领头人和公众明星,让职工在感受节日欢乐氛围的同时体会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