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田埂上建起温暖的“家”
——董浜镇总工会在农业领域建会建家
本文字数:1178
通讯员 王栋彪 记者 计洪才
风吹风车转,风吹幸福来。在常熟董浜镇泥仓溇湿地公园里,一座红色屋顶的风车,是这个小镇农耕文化的象征。
在董浜,“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在这片6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快速发展,果蔬大棚、稻田鱼池、花卉苗木等观光农业鳞次栉比。董浜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了一批专业技术一流、经验丰富的农业骨干,观智稻米合作社、里睦蔬菜专业合作社、惠健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专业合作社遍布全镇,其中相当一部分探索开启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模式。
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农业领域面积大、人员广,职工维权难,农忙时节各家庭农场哄抬工价争抢劳动力,因病因伤困难职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扶。如何在农业领域建立工会组织,让农民兄弟也有一个能够依靠的“家”?董浜镇总工会一直在探索着、尝试着。
在董浜,星罗棋布的特色家庭农场分布在全镇5万多亩水陆种养面积中。家庭农场不仅仅是实现个人增收的途径,也是董浜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和带动现代农业生产的有力阵地。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让镇总工会敏锐地察觉到组建工会的必要性。他们对全镇家庭农场进行摸底排查、细化分类,在去年建成家庭农场种养殖行业工会,涵盖全镇48个家庭农场,吸收首批工会会员258人。
家庭农场种养殖行业工会建立后,如何让工会组织发挥实效,是这个刚刚诞生的组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家庭农场大多各自为阵,农场里的职工归属感、凝聚力相对较差,工会组织的成立,无疑是给这些职工筑起了一个“家”,职工们从此有了“娘家人”。按照“活动就近,分层指导”的原则,行业工会主动对接各家庭农场所在区域村联合工会,采取“一个场所,二块牌子,多元共享”的方式,为家庭农场争取活动场所,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会员参与工会活动的积极性。
镇工会将金点子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助推农业行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工会影响力吸引、凝聚一批有志于投身农业的骨干人才充实进产业园工作队伍中,使农业发展后劲十足;行业工会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农业行业其他工会组织,为各家庭农场牵线搭桥,实行“1+N”结对帮带,即一家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进行结对,为家庭农场解决技术、销路等实际问题,组织会员相互交流经验、探讨和解决技术问题;联合工会积极完善相关帮扶机制,根据所属类别,对家庭农场种养殖行业工会进行网格化管理,成立了水稻、水产、蔬菜、水果、畜禽、农机等6个工会小组,给予岗位帮扶、技术帮扶、信息帮扶等,主动参与合作社用工协调,解决个别合作社用工短缺等问题。
“职工在哪里,工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从江苏省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工会成立,到家庭农场种养殖行业工会的建立,董浜镇总工会顺着农业产业链延伸的脉络,不断延伸基层工会组建的“神经末梢”,逐步实现工会组织在农业产业中“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为广大职业农民修筑起一个田埂上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