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改革创新,激起奋进新时代的工会活力
——江苏工会5年回眸(一)
本文字数:4386
本报记者 甘红
编者按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步履铿锵。江苏,正一步一个脚印把“强富美高”蓝图变成现实。回望过去五年走过的路, 江苏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始终把工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努力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工会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发展,扎实开展维权服务工作,汇聚起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强大力量。
如今,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大幕正在江苏大地绚烂铺展。新时代新征程,既为工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做好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报在江苏省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集中推出“江苏工会5年回眸”系列报道,旨在温故知新,从而更好地把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江苏工会新的使命担当,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全力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用“改革卷”答“发展题”,江苏始终走在改革的最前沿。面对一个又一个新兴组织、新兴职工群体的出现,江苏工会在助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程中需要破解一道又一道难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江苏各级专兼职工会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激活工作动力?如何把“会、站、家”建设得更温暖更值得信赖?5年来,江苏工会人一直在不断探索奋进。
深化改革,让资源向基层倾斜
去年12月20日,年仅39岁的程军荣成为我省首位当选市级工会兼职副主席的农民工。此前,来自常州黑牡丹集团一线的全国劳模邓建军同样以不凡的业绩当选江苏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职工代表陆续走上各级工会领导岗位,基层一线职工的话语权得到了有效保障,工会改革红利惠及更多一线职工。
改革是一个过程,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为了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江苏省总工会认真落实省委审批的省总工会改革实施方案。及时成立的深化工会改革创新领导小组将主要改革任务细化为6大类30项具体措施,并首先在机关内设职能部(室)优化整合上大胆“动刀”,将机关12个职能部(室)整合为10个,精简了17%。人员编制更是精简了26%,精简出的15个编制按照“减上补下”原则将充实到任务繁重、力量薄弱的乡镇(街道)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工会。全省工会经费收入85%留在市县和基层工会,省总工会对市县和基层工会的补助已占本级留用经费的70%以上,基层工会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后,省总工会领导班子成员减少了1名专职副主席,增加了兼职和挂职副主席。在加强对市县和产业工会改革创新督促指导的同时,省总工会及时开展了产业工会改革调研,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相关人员更是马不停蹄深入基层就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努力推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落地见效,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不断提升技术工人社会地位。
目前,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3个设区市的工会改革方案也已全部制定,县(市、区)工会改革将在今年底完成。2017年7月,江苏省总工会成立65年来首次设立的基层工作部开始挂牌工作。在集中开展的“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行动中,仅2017年全省就新增基层工会组织3900多个,新增工会会员44.8万人,其中农民工会员33.8万人。如今,江苏工会的服务触角不断向基层、向企业一线延伸。全省13个设区市、93%的县(市、区)建立完善了职工服务中心,5个设区市和7个县(市)全面发行工会会员服务卡,面向广大职工开展惠普服务。72%的设区市、县(市、区)总工会建立了服务工作职工评价机制,职工满意度平均达到83%。
“双争”搭台,让新状态成新常态
在职工之家建设3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争创模范职工之家、争做优秀工会干部”活动。将职工之家建设作为发挥基层工会作用、激发基层工会活力的重要平台,把过去分散考核的各项重点工作统一整合到职工之家建设之中,进一步增强推进基层工会建设的合力,真正把工作落实到基层、开展到职工群众中去,努力做到哪里有工会组织,哪里就有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
省总工会先后研究制订了《关于新形势下深化职工之家建设的意见》及《分类考核验收细则(试行)》、《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职工小家、优秀工会工作者评选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将服务职工作为“建家”的核心内容,以工会作用发挥得充分不充分、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建家”成效的重要标尺,并首次把县级总工会纳入“建家”活动范围,为各级工会深化职工之家建设提供路径引领。
按照省总工会“会、站、家”一体化建设思路,各地普遍结合实际把组建工会、创办职工帮扶服务平台、建设职工之家统一起来,为职工提供解忧愁、利发展、有实效、高水平的服务,把每一个基层工会都建设成为直接为职工群众提供服务的基地。盐城市近800家模范职工之家联手1500多家基层工会,通过互学互帮,联手兴家,使职工之家建设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江阴市总工会在局(系统)、镇(街道)、企业三个层面分别组织开展“一局一品”、“一化五基”(工作品牌化,基层组织健全、基础工作规范、基本设施到位、基金保障有力、基层活动经常)和“五位一体”(思想教育的课堂、维护权益的阵地、帮扶服务的平台、提升技能的基地、文体活动的中心)实体职工之家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工会活力。镇江市总工会深入推进“六型职工之家”建设,为广大职工勾画出了“奋进之家”、“民主之家”、“和谐之家”、“文化之家”、“温暖之家”、“规范之家”的美好蓝图。
如今,我省模范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和优秀工会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评选表彰工作早已制度化。为确保评选表彰质量,加强典型示范,省总工会工作人员正深入基层,采取听汇报、看阵地、查资料、访职工、填问卷等方式,对省十佳模范职工之家申报单位等进行实地考评。
为了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省总工会从2014年开始大力实施“百千万”培训计划,即培训百名市县级工会干部、千名乡镇(街道)和机关企事业工会干部,带动各市培训万名新上岗基层工会干部,确保各级新任工会主席任职一年内参加市、县(市、区)工会组织的上岗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省总工会还连续两年与省委组织部合作,对全省“四统筹一创争”活动示范企业党工组织“一肩挑”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我省40多万专兼职工会干部按照“三型”工会干部要求走进了服务职工的新状态。
开门办会,让新思路层出不穷
“为进一步增强工会工作实效性和透明度,体现‘开门办会’原则,无锡市总工会近日决定继续开展为职工办实事项目活动,并向社会公开征集2018年为职工办实事项目建议,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日前,无锡市总工会发布的一则启事引起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关注,他们通过征集为职工办实事项目,委托第三方调查评价工会工作等“开门办会”方式再次引发点赞。
早在5年前,无锡工会实施工会工作项目化管理,通过对创新性、突破性工作实施“工作工程化、工程项目化”,使工作要求由软到硬、工作措施由虚变实、工作效应由小变大,实现由“活动引导型”向“机制推动型”转变。
近两年来,无锡市总工会更是以工会工作项目化管理作为推进工会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系统部署,组织编印的20万字《工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成果复制推广实操手册》,推动一批优秀项目成果向各级工会复制,倒逼了工会工作机制性创新,推动了工会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提升。
宜兴市总工会在全国率先探索“县级市组建产业工会新模式”,之所以能被评为2015年度无锡市“工会工作项目化管理”一等项目,这完全来自一位“老工会”的新思路。2013年10月,在宜兴市总工会维护保障部工作了10多年的曹志伟,首次在主抓市线缆产业工会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碰了壁 ——“文本给出的工种定额标准没法统一”,线缆产业的很多企业行政人员当场拒签了这个文本。
“我们之前已在30多个行业层面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有成熟的经验”,百思不得其解的曹志伟在市总领导的点拨后终于明白:“不能再沿用行业工会的老经验了!‘一镇一行业’在宜兴很是常见,因此行业工会大多建在了乡镇。然而,当同类企业向全市扩张,行业工会的手臂够不着了,这就需要市县一级工会高位运行。”为此,2014年春节前,曹志伟花了近半个月时间,把有线缆企业的乡镇走了个遍,调研了大小20多家线缆企业。春节后,线缆产业工资协商指导意见顺利推行。
宜兴市总工会主席黄维正认为,“市级产业工会和镇(街道)、开发园区级行业工会高效联动,这是包括工资集体协商在内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的一大原因。而产业工会建立后,由市总领导班子成员兼任主席,工会委员就是企业工会主席,这意味着我们把工会工作直接扎到了企业中。”
如今,宜兴市总工会建立的线缆、环保、陶瓷和新型农业四大市(县)产业工会覆盖企业950家,工会会员11万多人,新建基层工会200多家,其中新型农业产业工会新发展农民工会员3.5万人。
智慧服务,让职工生活更美好
改革开放为苏州集聚了更多创新资源,而更多创新人才的引进,也让姑苏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我们350多万工会会员绝大多数是网民,如果还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只会让我们离职工越来越远。”苏州市总领导认为,“职工在变,工会的工作方式必须变。”
2016年2月,《苏州工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和会员普惠工作方案》正式启动。经过初期的集中采集及后期的常态化采集和管理,如今,苏州25955(独立基层工会23914)家建会组织的358.7万会员已经实名制录入282万人的会员信息数,占全市会员数的70%。
完善的数据库让普惠服务更精准。苏州市总先后上线“苏州工会”微信公众号、“苏工惠”APP和“苏州工会网上学院”等平台,构成了24小时在线网上工作格局,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年底有惊喜”的特色。在“苏工惠”服务频道上, 6大板块16小项的工会会员普惠项目,让会员可以像点菜一样自由选择所需服务。
“为什么他们能抢大礼包,我们不行?”“如何加入工会?”这两年,不断有企业职工向苏州市总提出入会问题。普惠服务吸引职工不仅倒逼基层单位建立工会,而且参与工会活动更加积极主动。2017年2月14日,苏州市总与昆山市周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苏州工会会员到周庄旅游不仅可以享受门票七折优惠,还可以成为周庄景区的行风监督员。工会干部陆琦介绍说:“普惠服务中,会员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参与活动,越来越多的人想在活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与周庄的合作就是听取了会员的建议,最后得到了苏州市总的支持。”
在昆山,工会会员卡已经变身“惠员卡”。据昆山市总工会主席赵坤元介绍,市总联合市农商行,面向全市工会会员发放工会会员卡,持卡会员在吃、住、行、医、游、购等方面享受特惠增值服务。目前,市总工会已发放工会会员卡10万张,吸引签约特约服务商户70家,参与会员达30多万人次,投入经费超300万元。
作为我省首个工会普惠服务试点市,常州市总工会从2015年1月推出“工会服务卡”。4年来,全省普惠服务正在不断满足新兴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工会人也清楚地知道,在推动工会帮扶工作从输血救困向造血脱贫转变,从季节性向常态化转变,从特惠服务向普惠服务转变,从活动型服务向制度化服务转变的过程中,既要普惠,也要特惠,两者绝对不能偏废。
面对江苏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江苏工会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