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写作的春秋之趣
本文字数:1384
张永祎
有次陪大学师兄去看电影,在回来的路上,他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影片的故事,条分缕析,口若悬河,我听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他不仅说得好,写得也很精彩。从他的身上,我发现从口到手,也就是一步之遥,原来文学的天地如此奇妙无比,繁花似锦。
让文字进入到生命的历程,写作是一条径情直遂的通道。舞文弄墨,如锦如缎,横溢才华,这是最初投稿者的自信。待到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却是“过尽千帆皆不是”,这才感到发表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突然有一天,文字变成了铅字,喜不自禁,溢于言表。本以为跳出龙门,从此破窗效应会随之而来,没想到后来依然故我。除了写作水平的原因外,还有不熟悉报刊的定位。就这样边写边改,在时间的隙缝里捞字码辞,写作成了一种业余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对生命的追寻、人生的追问和美学的追求。
雨果说,比大海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辽阔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写作正是透彻瞭望这个世界,开辟了一望无际的广阔天地。在喷珠吐玉之间,删除没有必要的遗憾和琐碎,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
锐意求新就要写出自己的境界,这是对写作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无需自我设限,更不能画地为牢,将文字交给生活,感受、思辨、体验,交给无微不至的思绪,如波涌浪涛,写出自己的灵魂密码,绘就命运的运动轨迹,这也许是竭尽努力后的一种不强求,而事实上顺其自然正是水到渠成的最高级别。
关于写作的灵感,有时千呼万唤不出来,可待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赋新词强说愁”,肯定不会有打动人心的文字,写不出来要毫不犹豫地放下。有时看似离开了原来的写作,其实思考却一直都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经意地就会想通了所有问题,或者发现了全新的思路,这时仿佛看到联翩画面,听到纯美的声音,细腻的思维与情绪的流动,好像在虚空中踏云悠游,仙风道骨,源远流长,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超然文字,了然语句,悠然段落,蔚然篇章,会如约而至,呼之而出!
写作方式的瞬息万变,不进则退,慢进也退。当电脑刚出现在始发站时,我就急急忙忙地购票上车,去领略沿路的风景。只是当年因为操作系统还不完备,操作不流利,不过很快就进入到了互联网写作时代,接着就是手机的写作年代。在地铁、公交车时间都可以利用,记录自己的思路流程,也吸收网友的合理建议,而不像以前那样,匆匆忙忙,甚至手忙脚乱,先要记在纸上,然后再改到电脑上。
多少年来,左手键盘,右手鼠标,在文字的世界里浪迹天涯,在想象的宇宙中一往情深。破茧成蝶来自于时间的累积,文字的叠加也会变成风景,多少年后再回首,你会发现许多文章的温度还在,在这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也在这里成长、成熟,那些都是曾经的生命精髓和时空的存在。
岁月渐远,芳华已逝。翻开泛黄的剪贴,读起来依然热泪盈眶,情不能已。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柔暖处,对于写作者来说,泪点就是动情点。也许是由来已久的缘故,我们对透着油墨香味的铅字情不能移,以致网络载体已铺天盖地,大张旗鼓,我们也会不失时机地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或公众号,也不会拒绝向网络媒体投稿,但我们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死心眼,念旧,执着,还是比较喜欢纸质报刊上出来的铅字,哪怕是在网络媒体登载过的文章,也还希望在传统媒体上刊发出来,这些文字如空谷幽兰,气若芬芳,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如此的感觉在我们心中,至今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