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母亲留下“压岁钱”
本文字数:1345
孙 军
春节快到了。过去的一年,家中喜事多多,喜气扬扬。别的事不说,就说这年头能在省城摇号购到新房可是件大喜事。节前,我和爱人忙着将已卖了的老房子里面家当整理打包准备搬家带走。
“哇,这么多红包,新年发财了!”当我爱人取下墙上相框时,看到瞬间洒落满地的红包,欣喜地欢叫起来。这些红包是多年来母亲按苏北老家年俗每年大年三十晚悄悄压在我枕下的“压岁钱”,给我这位已远离故乡的人多份孩时的“年味”。我满怀激动,急忙上前弯腰将一个个写着祝福语、装有“压岁钱”的红包小心翼翼地拣起来,里面分别整齐地放着200元人民币和也变成碎片的家乡年糕,16年前那个春节有关母亲的往事,顿时浮现在眼前……
我老家住在苏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目不识丁的母亲就在这个贫困村庄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6人拉扯大。1997年,父亲不幸去世,往日充满温馨的四合院瞬间变得格外冷清,只剩下母亲与孤灯相伴。1998年春节,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合计着将母亲带出村子。可话一出口,就遭到她的竭力反对,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说,她总算勉强答应。搬家那天,母亲踏着泥泞的乡村土路,流着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生活了40多年的村子。
为让母亲远离孤独,我们特意把新家安置在离乡政府不远的公路旁。第二年的春节,当我们再次回家陪母亲过年时,发现她已变得体弱多病。听邻居说,母亲经常独自一人步行一二个小时到原来生活过的村子去走走,望着她刨了一辈子的土地发呆。我的爱人想了个办法,如此让老人孤独养老,还不如让她到附近的集市上做点生意,充实晚年的生活。可母亲说啥也不干,说一辈子不识字,也从没摸过秤杆子算过账。更让她伤心的是,说如果我的父亲在世,绝不会让她出门做小生意,给别人笑话,骂儿女们无能。
这样简单的劝导很难改变老人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必须想办法“逼”母亲走上“创业”路。第二天一早,我便带着两个弟弟冒着小雨赶到50里外的县城,精心地为母亲寻找可经营的项目,兄弟仨在雨中奔波了3个多小时,终于在讨价还价声中我亲自将当地的蒸制水糕的生意学到手,并为母亲买了一套专用工具。母亲终于答应了。那天夜晚,我家的小院子里笑声不断。两个月后,小妹特意打来电话向我们报喜,母亲的生意开张后,如今不仅人变得精神了,每天还能挣上三四十元钱呢。
2002年春节前,我们回家探家,看到母亲的生意做到大年三十仍歇不了手,便笑问她的经营之道,一旁快嘴小妹抢着说:“妈妈蒸制的水糕,价廉物美,加上微笑服务,生意怎能不红火。”一番话,逗得我们捧腹大笑。母亲笑骂道:“鬼丫头,古人都知道和气生财,做生意的怎么能整天板着脸对人呢?”按家乡年俗,母亲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还给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份压岁大红包。满堂的儿女们被母亲的举动感动不已,都控制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母亲到县城我的二弟家住了几天后,决定把乡下的摊子搬进城里。后来,母亲不仅生意做得红火,还跟着城里老人们学着哼起了家乡小调,跳起了快乐的健身操。
日子一天天过得红火,每逢春节,母亲给儿孙们发的压岁钱也越来越多,带来的是笑语欢声。 2013年9月,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也将母爱和笑声带到了天堂。
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眼前这些16年前春节时母亲留给我们的“压岁红包”,决心已定,这个春节我们要带着孩子再回老家,领他们到乡下看看那片饱经风雨的老宅子,听听奶奶当年“创业”时的故事,将善良、勤劳的家风一代代地传承下去。